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乒乒乓乓这一路

longholiday 2010-6-6 20:34:00
 
电视节目里采访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时候,记者总问些傻问题:"请问你几岁开始打乒乓球的?"五岁,六岁..."其实几岁开始打乒乓球并不是什么关键问题。我也是六岁开始打球的,到现在不还是没打出什么名堂来?

我小时候是在上海外婆家长大的,六岁时被父母带回江西读小学。我家隔壁就是乐平市(景德镇地区一县级市,我父母下放的地方,也是我出生和后面生活十年的地 方)第五小学,有一张水泥乒乓球桌。父母都是爱好广泛的人,我的若干项爱好的启蒙老师都是他们,包括乒乓球。那时候我只比球桌高一点点,他们就陪我从挑球 开始。我父亲水平算业余爱好者里中等。母亲是乐平市教育系统女子多年亚军,正胶进攻快狠准,就是对下旋和拉球没有什么办法,多年的冠军是她同事,其它基本 功比她还略差,就是会下旋和拉球。

到了二三年级,个子见长,不再满足于挑球了,四处看得各种正规或是不正规的发球,搓球和攻球技术,实战中摸爬滚打,加上我可能反应比较快,这对於打乒乓球 帮助不小,渐渐的,我在打野球的一帮小孩里显得比较突出了。顺便说说拍子,最早我用的是一副盾牌正胶成品拍,父母给我买的。当时教师工资很少,红双喜是奢 侈品了,双鱼也很少见到,盾牌已经算不错的了。二年级的时候,也是老师的小叔叔从学校带回一块红双喜反胶成品拍,那块拍子断断续续一直陪伴我到大学三年 级,没有换过胶皮,背后蹭破一块,贴了块胶布,大学的球友xinyi笑称其为“膏药拍“。

小学四年级,我的乒乓历程的一个转折点来到了。乐平市决定恢复中断了四年的全市小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原本应该两年一届),我所就读的第一小学是此前的五连 冠,学校相当重视,决定提前一年组建校队,由体育老师韩勇担任教练。韩老师并非专职乒乓球运动员出身,不过人非常聪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野路子出身却拿 过景德镇地区教职工乒乓球比赛男单冠军。不过天妒英才,韩教练一生坎坷,并患有神经方面的疾病,终在四十出头早逝,具体情况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很久以前的一 篇文章"追忆我的乒乓教练"。

当时校队的录取过程是自己感兴趣就去报名,然后韩教练会跟你练上十分钟,再考察一下其它方面的素质,问一下学习和家境方面的情况(这些是会影响日常训练的因素)。最后留下五个男队员,四个女队员,我很幸运地被挑上了。

当时是每周一三五下了课加练两小时。在这里,我第一次打上了木头球桌,并且从发球,接发球,拉球,攻球,推挡,步法到战术意识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加强。
记得那时候有几件事情特别搞笑。其一,在校队我领到了一块红双喜正胶成品拍,当时很喜欢重的拍子,感觉非常称手,谁知打完比赛队伍解散的时候居然被收了回 去。其二,某天,教练拿来一个红双喜比赛用球,把我们激动得不行,因为平时训练不是光荣就是连环。结果一个队友一不小心打出窗户,飞到楼下马路对面去了, 结果被教练一顿暴打。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五年级的时候,期盼已久的全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开始了。当时团体是九盘五胜制,我们男队选四个队员参赛,我是三号。比赛打了三天, 最后我们捍卫了团体六连冠,我个人拿了男子单打第五。奖品是一双袜子,两块几乎没有海绵的拍子。之后校队就解散了。小地方没有条件继续进行系统的训练,加 上学习成绩还可以,父母也没打算让我走专业运动员的路,於是正规训练告一段落。

升入中学,第一年忙着疯玩,忙着早恋,根本顾不到乒乓球头上,整整一年没打球。初二有次上完体育课,一帮人围在水泥球台旁打球,女生竞相围观。走上前去看 看,发现都是些胡打型的,心想还不把你们轻松料理了好露一下脸。想不到三下五除二,居然被人料理了。后来我总结教训,大概是因为有些球意识里知道该怎么打 了,而基本功由于多时不打球却荒废了,完成不了动作要求,所以失误频频,而且和有经验的野路子选手打球,基本功不扎实到一定程度反而容易受人所制。那几个 月相当郁闷,说给人听我拿过全市冠军,都说我在吹牛,小时候又特好面子,越不服气就越去打,越紧张就越打得不好。直到打得多了,也慢慢找回一点手感了,后 来终於扬眉吐气,打遍了全年级,也开始有了一帮小Fans

高中是打球比较疯狂的时候。当时凡是非高考科目的会考科目,学生都很不重视,这些课经常不到一半人去上。男生大多汇聚在这么几个地方:乒乓球台,游戏机 房,桌球室。我是"三毒俱全"的,另有三个好哥们志趣相投,江湖人送外号"两面针""草珊瑚""黑妹"和"田七",合称"四大牙膏派",之后又各自收徒" 中华""大白兔""白玉"等。有时候那些课的任课老师会去班主任处告状,班主任就四处抓人,引发了当时乐平中学广为留传的"四大牙膏派勇斗华守瑞(我们班 主任的名字)"的故事。

那时候经常从早上八点打到晚上六点,中间就吃一下午饭。场地全是水泥球台,我们班一占两张台子,分甲乙组,甲组由水平较高者轮番打21球一局,胜者可以留 下,负者换人;乙组由水平较次者采用民间流传的"关猪""考老师"等多种"赛制",图个热闹。当时觉得只有水平到一定档次才有资格采用正式比赛的方法。

上大学之后,同学之间一开始都比较陌生。开学后不久,有一天和两室友闲聊,都说会打乒乓球,於是拿上我的膏药拍随他们去隔壁的轻专打球,因为当时复旦内还没有公开的地方可以打乒乓球。他们俩水平比较一般,后面叫我去打球我也就没有太大的兴趣。

那年的新生杯是件搞笑的事,我在以前写的一部小说<<叶落光华>>中有所描述:
"...走过海报栏,铺天盖地都是学生会、团委、各个协会的招新广告."曾经沧海难为水",对于这些社会活动,我是怎么也提不起劲来了.倒是"新生杯"乒 乓球赛的通知吸引了我.虽然我没有魁梧的身材,健壮的肌肉,但是对自己的运动天赋还是比较满意的.初中时在地区比赛里有过些辉煌。后来母亲发现运动队里流 氓太多,“威逼利诱”我退出,水平这才日渐生疏下来,不过对乒乓的钟爱,却注定要伴我一生了。赶紧跑去报了个名......周四中午,买了张影音室的电影 票:<<与狼共舞>>,一部久闻其名,未曾得见的片子.临走前,交待大头去海报栏看看,听说乒乓球赛今晚开打......傍晚时 分,大头告诉我看到女生对阵表了,但没看到男生的,估计是明天.恰好白乐天和徐静安排两个系的干部晚上见见面,商量一下联谊的事情......第二天路过 海报栏,发现一张海报"新生杯乒乓球赛圆满结束,八强名单如下..."我忙冲回去问大头怎么回事.大头委屈地说:’其实男生对阵表昨天也贴出来了,不过没 粘牢,被风吹走了.我们都被当弃权处理了.’我当时厥倒."

那届复旦新生杯的亚军是中文系的宁炜,后面当过复旦乒协的主席。因为他高中同学是我大学同班同学的关系,大三的时候联系了一下一起打过两次球,交战记录一胜一负。

很长时候我都找不到合适的人一起打球,直到一次偶然发现xinyi球打得不错,而且是此前我很少见到的横拍两面反胶弧快打法。搞笑的是他也找了很久没有找到人一起打球,居然我们还都算是从景德镇出来的。

我那时候特别喜欢和xinyi一起练球,他基本功不错,练球比较定点,来回比较多。反倒是我当时不是很重视理论和基本功训练,就图打得开心。另外 xinyi对各种技术流派和器具的理论修养是我一直很推崇的。不过xinyi比赛的时候总觉得缺一口劲,无法把训练水平充分发挥出来,按我们当时的话说, 就是"没有杀气"。

有阵子和胖阿姨混在一起,他也喜欢打乒乓球,姿势是难看到极点,不过一度对我冲击还是很大,因为对付不好他急冲反手长角的上旋和侧旋球,xinyi和他打 更是基本处在下风。胖阿姨总说要叫几个高手一起打球,却一直没有履约,包括现在前乒乓版版二和一个中文系徐姓女子。而我也曾听我表姐说住她隔壁的吴晓丹是 前辽宁省青年亚军,想约出来请教请教,也一直没有如愿。

通过乒乓球,我在复旦认识了不少朋友。先说Suling和fishlyi。认识Suling是因为最早我在武侠版有个提议,写"古龙笔下的一百零八将"。 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懒散风格,怕完成不了,於是想征一个合作者,Suling就送上门来了。后来我果然写了十几篇就没有继续,而Suling是坚持到底了, 赞一下。我和他第一次见面就是一起打球,他说他也喜欢,我就约他在叶耀珍楼下面见面,和xinyi一起去工会打球,fishlyi就是Suling再招来 的了。Suling打球的风格我概括起来就四个字:"剑走偏锋",而fishlyi以前控制球不错,进攻力稍弱,不知现在如何。

有一次我和xinyi在工会练球,一个人在旁边看了挺久。我们准备收拍走人的时候,他走上前问我能不能和我打一会儿。那就是刚进复旦时候的金城宇,中文系 博士生,当时也常陷入找不到人打球的窘境。金城宇虽然也是两面反胶,但和xinyi不一样,他进攻非常犀利,发球也不错。和他打球比较过瘾,不过我记得输 过两次,只赢了一次。有一次金城宇带来一个姓蔡的电光源博士,是我在复旦四年交过手的最强的对手。虽然我输的比分并不难看,但是我知道当时自己基本没有什 么机会。
认识issaic就比较晚了,好像还是我一个同学告诉他我们经常在工会打球。issaic当时还很老实,动不动报告我蛋炒饭什么的。

中间还和交大的一个高手有过交流。那是99年前后,有一天和xinyi在乒乓房练球,看到一个基本功非常扎实的小伙,於是凑上前问是否可以一起打球,我3比2险胜,他告诉我是他交大的,到复旦看同学,是当时交大的乒协主席。

大三的时候,体育委员组织了一次全系乒乓球比赛。xinyi居然在半决赛鬼使神差地输给了他徒弟,我们的大班长。我也在决赛2比0领先的时候被他连追两局,差点翻了船,幸好最后有惊无险拿了冠军。冠军奖品:盗版光盘一张,由班里兼职卖光盘的一个同学友情赞助。

乒乓球还帮了我一些忙。大二的时候有一次和xinyi去借净化楼顶上的会议室办同乡聚会,我们辅导员和另他另一个同学提出的要求居然是让我们先陪他们打乒 乓球。那个同学就是吴东平,现在欧洲,出国前经常在乒乓版出现的,昵称好像是令狐冲之类的。他那时候还不大会打球,但是据说后来经常和前面提到的蔡姓博士 一起练球,进步很大,可惜从那以后就没有再交手过。我大四进了净化楼之后,二楼有一张球桌,一帮教授和教工喜欢在那里打球,我也因此和他们加深了友谊。

出国后,三个月没碰乒乓球。后面经济窘迫,被逼得不行了,查市内电话本,不知天高地厚地想有没有可能找一个俱乐部当陪练,赚一点外快。可能当时我德语不 行,电话里没说清楚,一个俱乐部负责人以为我想找个地方打球而已,热情地叫我去试试。我一去,傻眼了,十几个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几乎没一个我是有把握肯 定能赢的。赚钱的想法是打消了,想想有个地方免费打球也不错。后来才知道德国每个城市都有几十个这种性质的俱乐部,从最业余的级别到最高的甲级联赛共十几 个等级。那个俱乐部的成员大多从小在一起打球,几十年了。他们都算是莱比锡当地一些比较有社会地位的人,教授,医生,工程师什么的,人很热情礼貌,经常打 完球请我喝杯啤酒什么的。当时很丢脸的一件事是由於长期没有锻炼,体能太差,经常那些老人还生龙活虎的时候,我已经累得直喘了。在这个俱乐部,我也第一次 见识到了职业教练。那是两个科隆体院乒乓球教育专业的小伙子,他们时不时会被请来上一堂指导课。行头带了一堆,从一开始的准备活动开始教起,然后是各个专 项练习,趣味比赛。过程中对每个队员进行摄像,然后挨个叫过去看着录像纠正动作。我一开始两腿站位过于开的毛病就是那时候纠正过来的。

后来我去斯图加特打了三个月工,中间俱乐部负责人打电话给我,问我要不要回去打下个赛季比赛,我抱歉地说我已经转学了。

到了达姆斯塔特后,一开始住市郊,很不方便。开学又是一堆功课和事情,忙不到打球上来。直到有一天一个中国同学说他有个朋友打得很好,於是约好时间到学生 宿舍乒乓房一试。我的同学言过其实,他的朋友唐辉打得很一般,不过人很好。由他介绍,我认识了现在我的双打搭档沈之辉。沈是福州人,小时候在少体校待过三 个月,算是有基本功的了。第一次和他打球就有棋逢对手的感觉,他的打法和金城宇很接近,实力也相当。他又有一个球友小柯,是印尼华人,和他一样的打法。基 本功非常扎实,就是实战时心理总成问题。我们四个人就这么一直打了半年的样子。我明显感觉到涨球了,首先是因为沈之辉两面都可以起板,为了压制我的抢攻, 自然更多地攻我的反手位。我以前反手推挡很少,大都侧身抢攻,或者反手攻球,手感好的时候没话说,一旦手感一般,失误就增多。如果对手压制我反手位后能在 下一板直接推到我正手大角,步伐又没有调整好的时候就只能望球兴叹了。所以碰到高手的时候不能轻易侧身,非要通过反手推挡和拼小球创造出好机会。那段时间 我的反手防御能力大涨。另外就是沈之辉打起球来就忘了一切,不尽兴不许走。加上球房就在他家楼下,我乐得痛快打一场球后蹭一顿饭,於是体力倒是慢慢打出来 了,由一开始打一小时歇一小时到连打三五个小时不在话下。

后来又由唐辉介绍来了老李。老李原是民航官员,有德国长期居留,退休后长年待在德国。老李的球龄快抵上我年龄的两倍了。一面正胶,一面长胶,经常倒拍,让 人防不胜防。我现在打怪胶比较有心得,很大程度上是被老李逼出来的。老李有很多经典名言,比如说教导唐辉怎么更娴熟地倒拍:"没事就拿着拍子在手上转,看 电视也转,看书也转..."老李和前世界冠军梁戈亮很熟,每年都结伴去参加世界业余乒乓球锦标赛(三年之内没有参加职业比赛的选手都可以报名参加),那年 在瑞士洛桑举行,老李叫我同去,可惜时间不凑巧,很遗憾。后面梁戈亮回国了,也就一直没有机会得缘相见。

2002年冬天,我和沈之辉,小柯一起参加了法兰克福第七届中旅杯华人乒乓球公开赛。这是由中国旅行社德国分社赞助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德国境内华人业余比赛 (他们的经理周城义是个大乒乓球迷),结果我和人配对拿了双打冠军,小柯拿了双打第三,沈之辉拿了单打第五。通过比赛,我们认识了很多球友,包括原湖南省 队选手唐剑,他当时在德国打丙级联赛,就住法兰克福。后面他电脑有问题,正好沈之辉是学计算机的,电脑硬件诊断尤其拿手,这么一来二去就熟悉了,他也经常 来我们这里打球,许多自己解决不了得技术上的疑惑都有人可以问。他也是用直拍的,我的握拍姿势问题他就明确给我指出过。那时候开始也觉得器械会影响技术的 发挥,於是把00年和xinyi一起买的三维成品拍上已经老化的友谊729换掉,换上了一块Nittaku 2.1mm的Magic Spin进攻型套胶。二十多欧元,差不多是我以前所有乒乓球器具的总和。这是自我感觉第二个涨球期。

后来老李回国安度晚年了,唐辉被公司派回国组建分公司,唐剑也因故回国了,我们这里打球的人一下凋零起来。还好这段时间持续并不长,在我们大力网罗下,一 批新鲜血液补充了进来,尤其是两个原河南省少体校出身的球友,基本功非常扎实。再加上机缘巧合,结识了我们现在的名誉教练,高氏兄弟(原亚洲少年冠军,江 苏省队主力,进过国青队,现德国职业球员兼教练),他们不定期的指点,对我们帮助很大。我又在沈之辉的劝说下加入了他们俱乐部,打上了德国业余联赛,感觉 无论是基本功,技战术应用,还是比赛心理,都有长足的进步。器械也进一步更新,换成了高彦军推荐的Donic Person Powerplay底板,Donic Vario 2.1 mm的反胶胶皮。

2005年10月,我和朋友们一起组织举办了首届全德华人乒乓球锦标赛,共有男女近二十支队伍,百余名选手参加。作为东道主,我们夺得了团体冠军。作为主力队员之一,我也有幸获得中国乒协授予的国家业余二级运动员的称号。

我现在基本一周打两次球,加起来差不多六小时,既锻炼了身体,又联络了和朋友们的感情,感觉很好。我是个兴趣爱好太广泛的人,但乒乓球无疑是持续时间最长,享受乐趣最多的项目了。
乒乒乓乓这一路,很开心。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0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