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收集]攻球相关贴子 无关贴勿回复

slgo 2011-6-23 12:20:00

收集攻球相关的贴,便于初学者学习

 

与攻球无关的贴请勿回

 

二楼为目录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3 13:58:39编辑过]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8条评论

pingpangxing 2011-6-23 12:57:00
不错不错,赞一个!
乒乓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lgo 楼主 2011-6-23 12:21:00

4楼 [转帖]近台正手攻球基本动作23项要领

6楼 [ddsdcr]正手直攻球与正手拉攻球的区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3 19:24:2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lgo 楼主 2011-6-23 12:21:00
如果能再分析得深入一些,就更好了!不错不错,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lgo 楼主 2011-6-23 12:28:00

[转帖]近台正手攻球基本动作23项要领

姿势
  1. 含胸收腹——身体稍为弯腰 前倾,肚子内收,两脚与肩平宽,左脚稍前,右脚稍后, 膝盖微弯保持弹性。
  2. 近台站位——身体不可离桌子太远,因为这是近台技术。击球位置会在球桌边缘附近,甚至是台内击球。

引拍时机
  3. 提早引拍——当对手击球后,球快过网时,就要准备引拍,并且预测球的落点调整站的位置。当球落台时,引拍动作就应该完成,准备迎前击球。记住,这是近台技术,引拍要早,起拍也要早。
  4. 身体跟球——不要拉手去追球、跟球,要移动身体来跟球。手臂与身体的距离要保持固定。
  引拍动作——引拍姿势如果错误,整个正手攻球的动作就被破坏掉,这一点非常重要!
  5. 以腰带手——注意转腰动不能太大,约45度上下即可。大臂要固定在腰侧,随肩摆动,不可主动后拉。
  6. 手臂放松——小臂跟大臂夹角不能太小……小臂应该自然放下,夹角约110度,也不可以把手伸直。大臂与腰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远。大臂放松,但也不需要夹臂,保持舒适的距离即可。
  7. 重心右移——右腿要稍微吃力,重心移动到右脚,上半身保持正直姿势,随着臀部往右脚靠近移动。注意,身体是水平平移,不可以往右蹲下,造成身体右倾。
  8. 手不后甩——手不能甩至屁股后面,顶多到右脚掌上方再往后一些。
  9. 拍型前倾——引拍时,拍面应该就要往前压,拍前倾;拍面不可向上仰,但是也不可以倾斜太多。迎向击球点的垂直面积要够大。拍面要有迎风的感觉,而不是往前上“劈”。
  10. 不可僵硬——应该全身放松,手臂、肩膀、腕部、手指全部放松,不可僵硬。
  11. 引拍高度——引拍高度应该在桌面上,不可以把球拍放到桌面下。引拍高度也不可以太高,不能抬肘。
  12. 右肩稍沉——利用右肩来降低引拍高度,而不是把手打直把拍子放低。也不能两腿蹲低引拍(两腿微弯保持弹性而不是蹲低)。

挥拍时机
  13. 借力截击——球进台后弹起时,上升期或高点前期就要挥拍击球。借助球反弹的力量就能轻易回击。
  如果击球点太高会容易翻拍。击球时机太晚,会变成抽球,或者击球无力。
  近台正手攻球是利用反弹的力量还击,所谓借力击球,也可以说是 截击。太晚击球无法借力,就必须主动发力,力量、弧度比较难控制。
 
挥拍前期
  14. 以腰带手——一样要以腰带手来运拍,肩膀、大臂不可发力,用身体转腰带动肩膀,以腰带肩,以肩带手。
  15. 重心左移——转腰同时,重心要往左脚方向移动,使身体迎向击球方向来击球(练习时,要规范自己往左前方击球)。这就是所谓的用脚打球。
挥拍击球
  16. 收缩小臂——击球时,必须利用收缩小臂来击球,大臂、肩膀、腕部都不可出力。
  17. 击球方向——击球方向取决于重心转移让身体前迎的方向,小臂也有调节作用。
  18. 腕部固定——整个挥拍过程,除非高阶技巧,手腕严禁晃动、翻转用力、翻拍等。

  19. 挥拍轨迹——要与来球轨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击球的效能并保证出球的稳定;也就是说,这时拍面与来球的轨迹应该构成“丁字形”,这样才能使球垂直受力,不带侧旋。
  20.手肘在右——注意手肘要固定在右腰侧,不可抬高,也不可前后拉动。手肘固定,大臂就自然固定,隨腰順勢揮動而不發力.
  21. 收腰击球——腰部转正即可,不可以往左转腰过度(扣杀、侧身攻击除外)。
    22. 右眉收拍——击球后,拍子的位置在脸的正前方   15~20cm,不可离身体太远,高度不可太低;太左、太右也都不正确。小臂击球后跟大臂的夹角在60~90度左右。
    23. 揮拍還原
  停止挥拍,身体要正、要直,不可歪斜。挥拍完回复动作,手应该缓而不慢地放下往右,恢复预备姿势,准备引拍。


基本步伐——单步移动
  1. 引拍时的站姿: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脚跟右脚的联机方向决定进球点的位置。
  2. 如果来球落点离身体太远,身体要稳,往前靠——左脚往前跨,右脚可不动。
  3. 如果来球落点离身体太近,身体要往后退——右脚往后退,左脚可不动。
  4. 如果来求落点在身体右方,身体要往右跟——右脚往右跨,左脚可不动。
  5. 如果来球落点在身体左方,身体要往左靠——左脚往左跨,身体闪成侧身击球。

打出规律跟節奏 --- 小臂揮拍 轉腰擺動速度 要維持等速,不可中途加速, 打出規律跟節奏.

控制摩擦与撞击—— 当你一切动作都很顺畅之后,才可以加上摩擦 小臂發力加速抽打,来增强威力。

练球方式——正手位练习时一定要打出斜线——由右而左……练习直线是进阶动作,如果练习不当,会姿势错误而转动拍面(外撇過多)。一定要練習控制落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firedphoenix 2011-6-23 22:13:00
台上抢打弧圈的时候,俺怎么就不敢加上转腰呢?一转腰,力量是有了,击球的稳定性大打折扣,尤其是来球非常转的时候
红鸟正蓝省反敏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pperking手机认证 2011-6-23 22:33:00
不错不错,赞一个!
红双喜96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lgo 楼主 2011-6-23 19:23:00

[ddsdcr]正手直攻球与正手拉攻球的区别!

 

 

先看一段话::“当前‘纯击打’的正、反手攻只是在基本功训练时才必须用得到,实战中传统的‘攻打’技术早已被拉攻技朮基本取代了”!

 

上面这段话是一位高手说的。

 

我们在初学正手攻球的时候,开始是以撞击为主,也就是‘纯击打’。当我们正手攻球熟练后,能够对攻3、50个球后,就应该加力打了。但是,加力打往往会将球打出台。正面撞击的速度大了,球速快了,球就容易出台。

 

那怎么办呢?上面那位高人告诉了我们:“拉攻”!

 

什么是“拉攻”?就是带有摩擦感觉的正手攻球,不是‘纯击打’式的正手攻球。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有的人对正手攻球的转腰、挥拍高度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有人说正手攻球的转腰幅度要大一些、挥拍到眉心附近。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近台转腰无法太大,挥拍的位置依势而定,触球后,挥拍只是顺势而为,不必过于追求挥拍结束点的位置。还有人认为,正手攻球,球怕撞击球,如果挥拍到眉心,势必力量很大,会将球打到台外面。

 

其实,大家的观点都有道理。只是站在不同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

 

初学者,开始练习正手攻球时,挥拍速度慢,教练要求挥拍到位(挥拍到眉心),转腰要明显,这是为了保证初学者的动作做的充分些,做的能够到位些,为以后的技术进阶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正手攻球的动作熟练后,需要加力了,这时的正手攻球动作幅度就自然减小了。而当你要加入摩擦,逐步过渡到学习弧圈球技术时,就会发现,你的动作幅度又大了起来。

 

这就是辩证法中说的否定之否定理论。

 

我们看教练在与学员正手对攻练习时候,挥拍和转腰的幅度并不是很大,一方面可能是为了保证回球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是教练用的是‘纯击打’式攻球,回球尽量不带摩擦(特别是直板握拍的教练,握拍使拍头朝下,如果加入摩擦,容易带有侧旋),以使学员能够更加容易回球。

 

我在练球的时候,大家也说挥拍的动作不大(当然,不是教练的那种动作不大)。当时,自己觉得身体的协调性不错,转腰也可以,击球的动作也稳定呀。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提出,应该像下面的动画那样挥拍、转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正手攻球.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自从大家提出我的正手攻球的问题后,我就注意研究、刻意改进!但我的实践结果表明:正手攻球的动作不能太大,特别是在近台。如果退台,就可以把动作做的稍微充分一些、明显一些!

 

还有,我看我们这的教练的正手攻球动作也是收臂、转腰、重心转移不明显,动作都很小!难道说教练们也不懂?!他们是出来混饭吃的?!

 

我认为,近台的正手攻球如果把动作(当然,也包括转腰和重心转移动作)做的十分充分或者说是夸张,结果只有两个:一是把球打飞了;二是动作就要慢,是碰球或者说是挡球,击球时机晚。

 

不过,对上面的那个动画(包括其它一些攻球动作比较大的动画),我也一直在琢磨,为什么他们可以把动作做的那么充分呢?是因为他们很小的时候受过专业训练?!是因为他们是专业(有的是国家队的)运动员?!是因为我的身体素质差(岁数大了、骨骼的柔韧性不好)?!我想,可能有这方面的因素!

 

另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呢?我尝试稍微退台练正手攻球,觉得还是可以把正手攻球的动作打的更大一些,但还是达不到动画里的标准。

 

使我恍然大悟的是下面的三件事:

 

1、一天,我在练习正手攻球的时候,我加入了一些摩擦成分,动作立刻就便得大一些了!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动作比较大的动画,其运动员都是在攻球的时候,有摩擦的成分在里面!

 

2、我看到了那位高手说:“当前‘纯击打’的正、反手攻只是在基本功训练时才必须用得到,实战中传统的‘攻打’技术早已被拉攻技朮基本取代了”!拉攻技朮的“拉”的含义,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摩擦,它不是直接撞击,它不是直攻球!专业运动员早就知道“传统的‘攻打’技术早已被拉攻技朮基本取代了”,所以,他们就把正手攻球的动作做成了正手拉攻球,而不是直攻球!这是他们自然而然的习惯动作!

 

3、由此我还想到,在开始教孩子正手攻球的时候,我经常提醒她:要多撞击,要减少摩擦。因为孩子在初学正手攻球的动作里加入了摩擦的成分(初学正手攻球,是不应该有太明显的摩擦的)。所以,别人看到她的动作比我的动作大。

 

上述三个方面都说明,正手攻球的动作里,加入摩擦成分,就会把动作做的更充分一些!

 

什么原理?1、因为摩擦使撞击球的力量减少了,球速慢了,球不往前走,那么就可以把动作做的大一些!2、摩擦时的拍型是前倾的,是压拍型的,如果不比直攻球多向上挥拍,球就会下网!

 

当然,直拍与横拍,挥拍手的高度相同,拍头的高度也是不同的。这是握拍使然!这一点,大家也应注意。所以,不可盲目模仿!

 

啰啰嗦嗦的说了半天,不知您看明白了没有?发此帖的目的,是与初学者来共同探讨、交流一下,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练习中加以注意。

 

如果您觉得我的观点不对,您别客气,就拍我吧。因为,我不是高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lgo 楼主 2011-6-24 11:17:00

[庄周迷蝶]新观点:加速撞击在攻球中的应用

2009年2月21日  
   攻球的技术要领:在球拍即将触球前,前臂迅速向左前方屈臂发力。这个动作,很多人都解说成在最快速度时触球撞击。但我从自己的实践来看,并不是这样的。
   我在用OC练快攻的动作,明显觉得用最快速度来触球,会有一种球发飘的感觉,无法按自己的意图准确地打到自己所要的点上。当我用上红黑之后,用最快速度来触球,会有一种很清脆的击打声,但这时心里是空空落落的,对出球没有感觉,上不上台自己心里没有数。
   如果攻球的动作是在最快速度触球,那么我以上的感觉,对打球的控制并不成功,攻球也是要求控制出球质量的,问题最后还是出在对要领的理解上面,“在球拍即将触球前,前臂迅速向左前方屈臂发力”这句话,不是只能理解成:在最快速度时触球,也可以理解成:在加速中触球,就象拉球在加速中摩擦一样。
   有了这个领会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在用OC来练攻球,练习在加速中如何触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确实做到了加速撞击,这个时候,能明显觉得球触拍之后,有一个短暂的随球拍前进的时间,同时发力撞击,出球是非常之有把握的,想打那点就是那点,当然随球前进的感觉还是不如拉球那么强。我看职业运动员的攻球动作,都有点加速撞击的味道,就好象捂着球过去的感觉。
   后来我从理论来分析,拉球可以加速中触球,攻球当然也可以,只不过是一个是加速撞击,一个是加速摩擦。尤其是用软拍时,单纯用最快速度撞击,会出现打飘的现象,而用加速撞击打球,打飘感就没有了,说明技术要领的领会,是个人的心得,那怕是权威人士说的动作,也不能全盘照搬。一个人必须要领会到适合自己的动作才是真正掌握了技术的要领,不然那怕你说得天花乱堕,也是野狐禅。
   至于弹击这样的动作,是不是也要加速撞击,我的体会也是一样的,弹击和攻球的区别,是击球点的迎前,弹击时,拍离球的距离非常近,甩腕的时候,球拍的速度并不能达到最快,还是得在触球时,继续加速,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球弹击出去。
   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4 11:28:33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