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假定

禁忌
对方球台中间位置【黑色部分】不能发,因为这些位置容易被对方接发球抢攻,造成我方发球后被动。
发球先分析对方的站位弱点
1、 侧身位接发球:马林、柳承敏就是这种站位接发球。这些选手的技术特点是正手强大,反手稍弱。
a) 这种站位必定不怕正手位【台面位置1】的来球,否则,肯定不敢那么偏侧身接球。
b) 这种站位必定不怕【台面位置2、3、4、7、8】的来球,要么直接进攻,要么控制到你难以应对的位置,以便下一板进攻。
c) 这种站位必定不怕正手小三角【台面位置5】的来球,要么挑,要么摆,反正你讨不到什么好处。因为,对方只要垫步转一下重心,马上就可以抢到发力机会。
d) 由此可见,只能从【台面位置6】下手。这个位置刚好与对方台面的右角和身体成一条直线。既不能挑,也难以发力,还难以够到球。对方百分百只能搓。
e) 有了对【台面位置6】的威胁,我们还要找两个位置来协助。这两个位置就是【台面位置5与6之间】以及【台面位置1之外】。
f) 有了以上3个位置的威胁,对方就难以安心,这时候我们还可以偷袭【台面位置4】

2、 稍微离台偏侧身:王励勤、马龙就是这种站位接发球。这些选手的技术特点是正手强大、反手也不错、侧身抢攻能力强。
a) 生胶选手和正胶选手多数也是如此站位。
b) 对付这类选手,一定要调正手压反手。所以【台面位置5】是必发的位置。
c) 由于对方站位稍微退后,所以,一切长球都不要发。但是可以偷袭【对方的肚脐眼到身体右侧之间的位置】。
d) 对于这类选手而言,所有的近网球都有效,最多就是挑。所以,【台面位置6与7之间】中间近网连挑的机会都没有。

3、 近台站位偏中间:王皓、张继科就是这种站位接发球。这些选手的技术特点是反手比较强、基本上不用侧身也能够进攻。
a) 长胶选手也喜欢中间站位,甚至完全站在中间接球。
b) 这些选手很可怕,几乎没有接发球死角。千万不要发【台面位置1】和【台面位置4】,【台面位置7,8】也不能发。
c) 但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对方的稍微弱一点的位置。就是【对方的肚脐眼到身体右侧之间的位置】,以及【台面位置6与7之间】中间近网。
d) 要注意,这种选手是全台无死角的,所以,任何发球都不能绝对有威胁。只有突然的变化,算计对方的回球并进行强攻,才能威胁对方。
e) 有了以上2个位置,我们还可以突变到【台面位置5】,因为对方前后跑时往往会忽略正手小三角。
f) 另外,还有一个位置也可以发,也就是【台面位置5的西北角】。这个位置的不转球往往难以发力,因为偏中间站位的选手多数都是只移动一只脚来接发球。

4、 左手选手近台站位偏中间:波尔就是这种站位接发球。这些选手的技术特点是反手比较强、基本上不用侧身也能够进攻。
a) 横拍2面弧圈球选手多数都是如此站位。这类选手很可怕,全台无死角。发球战术可以参考第二种【近台站位偏中间】,但还有很多地方不同。
b) 这类选手【台面位置6、7、8】以及【对方的肚脐眼到身体左侧之间的位置】可以发。
c) 不要发【台面位置5、1、3、4】。

5、 左手选手稍微离台偏侧身:郝帅、许昕就是这种站位接发球。这些选手的技术特点是正手强大、反手也不错、侧身抢攻能力强。
a) 左手选手之所以难打,关键是发球时不知道发向哪里比较好。而且,自己的发球也有习惯方向,但这些习惯往往对左手无威胁。
b) 对付这类选手,主攻中间近网和追身球,也就是【台面位置6、7】和【对方的肚脐眼到身体左侧之间的位置】
c) 要注意的是,【台面位置7】是这类选手的接球弱点,所以,这也是发球焦点。

6、 非双面反胶选手
l 长胶选手
如果对方是长胶选手,多数喜欢站位中间,此时,【台面位置4】却是必须要冲的发球位置。【台面位置5与6之间】的不转球,以及【对方的肚脐眼到身体右侧之间的位置】,这三个位置是长胶死穴。

如果对方反手顶不住,必定会后退一点,准备反手弹击。此时,【台面位置6与7之间】的不转球,以及【对方的肚脐眼到身体右侧之间的位置】,以及【台面位置5】,都会露出破绽。

发到长胶对手的反手位长球,应该是逆旋转的,不应该使用顺旋转。但正手位的长球却应该是顺旋转,原因是这样会拐到外侧去,令对手难以抢攻。
l 生胶选手
生胶选手反手可以弹,所以不能发【台面位置4】,除非他站位靠近台。
对付生胶选手与对付长胶选手,长球战术相似,近网球则有所不同。
生胶也吃转,所以,可以用强旋转来克制对方。
生胶对短的下旋球难以起球,所以,也可以发低平纯正强下旋逼其搓。
对于生胶选手,原黑色地带(不包括1、5之间)反而是有效的发球,原因就是因为生胶摩擦能力差,难以起球。如果你发近网球,对方竖起拍一切,你反而被动。
l 正胶选手
正胶选手的短处就在于反手既吃转又难以摩擦。因此,对付正胶选手就是发下旋球到对方反手逼其搓。
当你用下旋逼住对方反手后,又可以用上旋盯住【台面位置6与7之间】,再用长球逼住其反手。如此,正胶选手空门大开。

l 防弧选手
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长胶和正胶的结合体。
搓时是长胶。挡时是生胶。打时是正胶。反弧圈时是类似长胶的反胶。
分析完对方的站位弱点后,就要长短配合,位置多变,发球突然,假动作隐蔽旋转变化,如此,才能在发球中打开进攻机会的大门。
移位战术
上面的示意图中也包含了自己的发球站位,总体而言,对方向右移,我也要向右移,对方向中间靠,我就要找一个发球角度来制约对方,千万不要被对方的站位给顶住了。
比如:对方本来站在中间,后来往后退一点,向侧身位移一点,这时,如果你还守在侧身位,明显就难以偷到对方的正手位大角,所以,应该跟着对方移动。就是我方向中间移一点,这样对方的正手空挡就被逼出来了。
又比如:对方本来站位偏侧身位,突然移到中间,那么,我就要马上向侧身位移。如果我的发球位置还在中间,那么我的直线长球就可能被对方拨到自己的正手大角,反而吃亏。
由此可见,接发球方可以通过向中间移,用反手拨我长球到我正手。也可以向侧身位后移,迫使我两边大角发球无效。如此一来,我方发球一定要快速跟上对方的变化。
对方向侧身位后撤,我就要发正手位短球为主,逼迫对方搓。
对方移到中间,我就要侧身一点,先冲中路,再冲其反手大角度,再用中间球逼对方搓。
移位战术大体如此。
方向战术
也就是对准一个有威胁的位置,发到其他多个有威胁的位置,令对方无法判断我的发球位置和方向。主要的讲究就是长短掩护左右,左右掩护长短。假如某一个方向长球和短球都有威胁,对方一定后退,这时发一个方向变化突然的球,对方的反应就难以及时。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左右掩护长短情况上。假如我方发球动作比较复杂,可能会发现左右两个位置,假如这个动作突然发出冲球或者中间短球,对方就可能猝不及防。
发球种类
长球
快冲长球(捅式)
n 冯天薇:竖拍逆向勾磨底部发出平冲下旋奔球
n 李晓霞:直捅类似滴滴波的上旋奔球
n 马龙:竖拍正下切前推。此发球特点在于:你以为是下旋短球,却突然来了长球。
快变长球(震式)
n 德国斯特格:逆向手型发顺向前冲球。此发球特点在于:偷偷地向球的左下底部摩擦了一下。
n 德国斯特格:逆向手型正常发前冲球。此发球特点在于:逆向,与其他发球产生组合变化作用。
n 柳承敏:正手勾手强下旋起手,突然守住手臂,转身,用震动加捅,发出另外一个方向的长球。此发球特点在于:方向的突然变化,常常是斜线变直线,反手变正手。
捅,手臂要向前捅。震,身体的暗力要通过手腕的震动发出来。
短球
拍头抖动式
n 柳承敏:回勾强下
n 柳承敏:假回勾,反向逆勾,逆强下
n 柳承敏:回勾强上
n 柳承敏:假回勾强上,真回勾反向强下
手掌震动式
n 冯天薇:抖动转腕,震掌,左飘移,正上旋。
n 冯天薇:抖动抖拍头,震掌,纯下旋或逆下旋
n 冯天薇:抖动,震掌,右飘移,逆上旋
n 冯天薇:竖拍,立掌,逆勾,震掌,顺侧下旋
转身变化组合:
就是通过转身,把多种发球组合在一起,令对方无法判断我方的起手。因为起手式被身体隐藏起来了,一旦面对,就是突然的出手。
战术组合、正奇变化、发接发心理
战术组合首先考虑对方的技术特点,选择有效的发球套路。并准备另外一套有效的战术。比如:对方是直拍,正手强,反手弱,那么调正压反变直线。对方是直拍,反手横打很过关,正手弧圈也不错,这时就要瞄准中间肚脐眼的右边冲,伺机冲反手,因为直拍反手横打在仓促之间的勉强回球就是机会球。如果对手正手不会挑,冲长变正短。如果对方两面弧圈,反手拧也不错,但个子高,那么就来一个中路前后跑,等待对方回球后快速两边带。反正就是造成对方在接发球时,形成扬短避长的局面。
在战术组合中,一定要知道奇正变化之道。正,就是正常有效套路。奇,就是完全出乎对方意料之外的套路。关键时刻发球,一定要奇。战术原则口号是【正三三奇三三】。
n 所谓【正三三】,就是正常情况下,一套组合发球必须有三种长短左右配合的发球模式。【正三三】的第二个【三】就是正常套路必须有备份套路,交叉使用2个套路,对方就辨别不清我方的发球规律。
n 另外,一个套路中,假如只有2种变化,那么,2个回合后,对方只要极尽全力,就可以在接发球时发挥出50%的水平,而这足够令我方的发球无法形成主动的局势,反而落入被动挨打之中。如果有一个套路中有3种变化,对方在接发球时就只能发挥出33%的水平,而这样的水平状态我方很容易进攻。
n 【奇三三】的第一个三,是指虽然在关键时刻真正的发球只有一种,但是却需要用另外的2种来掩护,而且这种发球最好从开局比赛以来一直没有用过的,而这种发球却是在平时已经演练过的成熟发球。【奇三三】的第2个三,是指变化无穷的意思。只要有效,异想天开的发球,都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奇妙的效果。
n 还有一个问题是:【奇不压正,正不代奇】。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用奇不是整个比赛都出奇,用正却绝对不应该在关键时刻用。正奇变化往往是相对的。比如,比赛时,快速的发球节奏中,突然使用慢速的发球,对方往往也会反应不灵光。如:就是一个正正的下旋球,对方却以为有什么猫腻,结果接球时太保守,此时我方拼力一击,往往能够获胜。
心理问题,在关键球中,是胜负的主要因素。自己领先,往往发球太随意。被对方追上,往往不冷静,出手不果断。其实,在关键时刻,发球一方不是考虑什么技术问题,而是考虑自己的状态问题,因为这时候技术不是主要的胜利因素。所以,关键时刻,首先要发狠,要敢拼。领先者,当然就是狠,落后者自然需要拼。有了状态,技术才可能发挥出来,这是才考虑发球战术和技术,考虑后要坚定不移,然后再进行发球前的狠劲和拼劲的自我动员。
发球的有效性思考
我们常常会发现,假如按既定的战术来发球抢攻,很快我们就陷入困境。
为什么?
原因就是死板,不灵活。
比如上面的发球组合,假如我们非要站在什么位置发球,我们就无法连续进攻。
要知道,假如发球后的第三板进攻威力不强,再好的发球也白搭。
由此可见,关键还是要看致胜的一板如何通过发球制造出来。
于是进攻高手,即使是最简单的发球,对于接球方而言,也是致命的发球。
由此可见,没有硬朗的强攻技术,再好的发球也无效。
既然要命的是第2板,那么,第一板发球就是为第二板进攻服务。第一板发狠的,也是逼迫对手不敢发狠,以便我在第三板发狠。另外就是迫使对方在发狠时失误。另外,节奏的变化,是最难把握的。节奏,既指呼吸的节奏,又指发球的节奏。马林的节奏恐怕是对手最难受的,但也是最不道德的。发球的节奏是身体的起伏节奏、击球的高度、突然的变化节奏,突然停,突然动作,如此等等。
既然如此,我们在发球中,就要看到自己的强攻技术如何得到最好发挥,同时还要看到如何迫使对方难受,以及对方的技术能力的盲点在哪里?
如此,发球的形式就可以千变万化了。但道理是不离开的。
在实际对抗中,我还发现,发球多样化,不如发球简单有效化。比如:假如对方站位中间,直拍横打反手拧非常厉害,正手进攻也不错,但是接【位置5】和【位置8】的短不转球无法进攻。这是我就对准对方肚脐处开长球,然后放短球到这两个位置。结果,由于我第2拍抢攻很凶,对方接我发球非常困难。这种方式,从道理上是应用了上述的分析,但又不拘泥于战术。在作战中带来极大的有效性。
很多方法,需要在实战中认真测试,看看那一种有效。上述的分析仅仅是指导性的思路,而不是实效性的范本。要知道,对一些人有效的,对同类型的某些人却可能只有部分有效。但只要是人,就必定优缺点。所以,你要找到对方的缺点,缺点中的特点。这就是实效性的要求。
发球后的进攻准备
许多人,发球后就不会打球了。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衔接发球动作与第三板进攻动作,发完球身体就僵住了。发球后的动作衔接,是发球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人,发球很有威胁,但不会衔接,结果是:一旦对方适应了自己的发球,比分马上一落千丈。但你看他接发球抢攻时却勇猛异常,可见不是他进攻能力不行,而是不会衔接。而另一些人,发球可能不厉害,但衔接速度超快,结果非常简单的发球,对对方的威胁却极大。所以,你常常会看到2个人,发球方经常总是失分,反而是接球时得分了。
要做好衔接,一定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 发球后我能不能用反手?(因为正手进攻是常态)
2、 发球后我应该移到那一个位置才能将进攻范围覆盖得更广?
3、 我的发球动作会不会憋住我的进攻手(正手或者反手)?
4、 我的发球位置会不会影响我的进攻位置?
5、 发球的节奏是否也妨碍了我的进攻?
6、 对方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我的出球速度比较慢或不突然对方也不敢进攻或者只敢被动借力进攻?
7、 我能够发的最慢的但对方不敢进攻的球最主要的是哪种?(这点极端重要)
8、 什么速度的发球对方既想进攻但又及其不情愿地回搓,但回球的速度却能够被我更容易进攻?
9、 什么形式的发球对方既想进攻但又及其不情愿地回搓?
善于衔接的人,才是进攻的高手。比如马林,发球很厉害,但对熟人就很难了。比如马龙,发球速度看起来一般,可就是你不论如何接对方就是能够先进攻先发力。但马龙就怕有些人比他更能抗,而且怕自己精力缺失。马林的情况就是,如果对方不能赢,对方就一直赢不了,可一旦对方赢了,马林就翻不了身了,尤其是熟人。
变变变变,快快快。
发球后的计较,就在于你是求变,还是求快?
我的看法是:变是奇,快是命。变,使对手难以安心。快,使对手处于挨打位置。
另外,发球动作越快,发球后的僵硬状态越强。发球的动作越大,还原的力量越大。发球的节奏越快,回球的节奏也越快。
不是越快、越猛越好。合适自己的发球节奏,才是最好的。合适自己进攻的对方的回球节奏,才是最好中的最好。长胶选手,最能接球,回球也最难受。假如你与长胶选手,从最猛的发球,下降到普通速度的发球,那么你就成熟了。和高手的较量同样如此,刚开始你就是想快、猛,这都代表你还不成熟。只有举重若轻,惊鸿一瞥,才是发球的上佳境界。
关于发球后的衔接,明显是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我这里只能告诉你一个思路和考量,也算是意淫吧。
发球后的进攻技术
n 横拍反手拧是最重要的抢攻强攻技术,因为
n 正手位台内球抢拉
n 正手位挑打
n 出台球爆冲
n 被逼长侧身拉加转
n 相持球吊冲
n 正手快带
n 反手弹推变线
发球后的进攻准备
许多人,发球后就不会打球了。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衔接发球动作与第三板进攻动作,发完球身体就僵住了。发球后的动作衔接,是发球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人,发球很有威胁,但不会衔接,结果是:一旦对方适应了自己的发球,比分马上一落千丈。但你看他接发球抢攻时却勇猛异常,可见不是他进攻能力不行,而是不会衔接。而另一些人,发球可能不厉害,但衔接速度超快,结果非常简单的发球,对对方的威胁却极大。所以,你常常会看到2个人,发球方经常总是失分,反而是接球时得分了。
要做好衔接,一定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 发球后我能不能用反手?(因为正手进攻是常态)
2、 发球后我应该移到那一个位置才能将进攻范围覆盖得更广?
3、 我的发球动作会不会憋住我的进攻手(正手或者反手)?
4、 我的发球位置会不会影响我的进攻位置?
5、 发球的节奏是否也妨碍了我的进攻?
6、 对方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我的出球速度比较慢或不突然对方也不敢进攻或者只敢被动借力进攻?
7、 我能够发的最慢的但对方不敢进攻的球最主要的是哪种?(这点极端重要)
8、 什么速度的发球对方既想进攻但又及其不情愿地回搓,但回球的速度却能够被我更容易进攻?
9、 什么形式的发球对方既想进攻但又及其不情愿地回搓?
善于衔接的人,才是进攻的高手。比如马林,发球很厉害,但对熟人就很难了。比如马龙,发球速度看起来一般,可就是你不论如何接对方就是能够先进攻先发力。但马龙就怕有些人比他更能抗,而且怕自己精力缺失。马林的情况就是,如果对方不能赢,对方就一直赢不了,可一旦对方赢了,马林就翻不了身了,尤其是熟人。
变变变变,快快快。
发球后的计较,就在于你是求变,还是求快?
我的看法是:变是奇,快是命。变,使对手难以安心。快,使对手处于挨打位置。
另外,发球动作越快,发球后的僵硬状态越强。发球的动作越大,还原的力量越大。发球的节奏越快,回球的节奏也越快。
不是越快、越猛越好。合适自己的发球节奏,才是最好的。合适自己进攻的对方的回球节奏,才是最好中的最好。长胶选手,最能接球,回球也最难受。假如你与长胶选手,从最猛的发球,下降到普通速度的发球,那么你就成熟了。和高手的较量同样如此,刚开始你就是想快、猛,这都代表你还不成熟。只有举重若轻,惊鸿一瞥,才是发球的上佳境界。
关于发球后的衔接,明显是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我这里只能告诉你一个思路和考量,也算是意淫吧。
平时训练思考
我认为,平时训练,一定要强调第3板。假如把发球训练放在第1板上,力求第一板就取得优势,明显就会忽略发球和第3板衔接,以及前5板变化的研究。
练发球,就是练轮到自己发球时的进攻体系。一定要练出自己的特点。没有特点的发球体系,不是一个好体系。
既然说到体系,那么就不是讨论单纯的第1板的问题。
但第一板一定要有威胁,有威胁的发球,才能在发球时就获得优势,进而在第3板的进攻时有机会扩大优势,直到获得1分胜利。
我的经验就是:平时打计分比赛,长球与短球的比例是1比3。但在比赛时第1局长球与短球的比例是3比1【摸对方接长球的缺陷】,第2局长球与短球的比例是1比3【摸对方接短球的缺陷】,第3局长球与短球的比例是1比1【有的放矢地初步确定】,第4局长球与短球的比例是1比2【加强第3板进攻】,第5局长球与短球的比例是1比1【放胆狠拼】。之说以平时训练时短球占大多数,关键就是强调第3板进攻和第5板进攻。如此,自己的强攻和抢攻能力就会不断加强。
另外就是特点如何突出的问题。没有特点的发球,就没有变化可言。发球特点,就是你的正规发球套路总是非常有威胁,别人很难适应。当你练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特点发球进攻套路后,再加上突然变化的其他秘密武器,对你的对手而言,你的发球就非常可怕了。
发球不要一个劲地自己练,适当地调整自己练和比赛中练的比例。开始时,水平低,可以自己练。到了一定水平,就要通过比赛中总结,这就是以赛代练。比赛完了,哪些地方有缺陷,哪些地方有灵感,都要在赛后自己偷偷练,练完了再去试试看。循环反复,知道完美。
第3拍发球战术
当前的乒乓球技术,已经发展到正反手全面进攻的时代。接发球方已经不再被动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你面对一个正反手都能够强攻和抢攻,甚至是台内下旋球都能够进攻的对手时,你如何发球? 我的实战经验是:找出对方难以发力抢攻的发球落点,而且必须找出3个以上,然后逼对方出慢球,或者搓球。对方回球慢,虽然对方接发球抢攻,但威胁不大,我就可以加力反拉,或者逼住对方最难受的地方,反正就是将主动权、进攻权、加力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上面的<对方难以发力抢攻的发球落点>,要以短为主,以长为辅。这种战术,国家队中马龙是使用最多的。乒乓球的竞赛思想,都是围绕着【快、准、狠、稳、变】这5项要求进行的。目前,由于进攻技术发展迅猛,发球方已经失去了绝对的发球优势。这时,如何才能继续保持发球方优势,恐怕就要从【变】字和【稳】字入手。这也是蔡振华所说的【抢第3拍和第5拍】。虽然如此,直接的发球抢攻战术仍然必须要有效,这样才能形成立体的威胁。 乒乓球战术中有2个战术是【第3拍发球战术】的关键,那就是【贴】和【逼】。所谓【贴】,就是对方在发力进攻时我死死地用回球速度和回球角度【贴】住对方,让对方无法下狠手,而且变成了被动性进攻,一旦机会合适,我马上给其致命一击。而【逼】,就是我处于主动进攻时,每个回球都【逼】得对方不得不被动回球,直到【逼】出一个我可以下狠手的对方来球。如此看来【第3拍发球战术】,就是用【变】形成【贴】和【逼】,进而赢得胜利。 【第3拍发球战术】对实施者有很高的要求。正反手发力一定要做到【快、稳、准】,尤其是正手反拉、反手拧打等相持性技术一定要过关。正因为自己能够做到【快、稳、准】,对方才会在【第4拍】以后会处于不利位置。国家队中马龙就最擅长【第3拍发球战术】。张继科虽然发球抢攻战术也很有威胁,但却是直接的威胁,在接马龙发球时,经常会陷入正手对拉,结果被马龙的正手弧圈打败。高手对局,即使是微弱的优势也会产生极强的作用,即使是微弱的劣势也会被对方抓住,因为他们是高手。 我有一个球友,直拍,反手拧,正手进攻也很好,算得上是比较全面的选手。我打横拍,正手可以强攻台内下旋球,反手拧非常有数,基本上都能拧起对方发球。我的缺点就是不敢快速移动,怕受伤,而且也不愿意,所以,基本上也就右脚一步移动。相对于对手而言,没有对方的正手反剃弧圈球。对手的直拍横打技术水平我觉得有点跟王皓有的比了,当然熟练度不可能与王皓相提并论,但在业余界确实有过人之处。有一段时间,我不知道如何发球才好。因为他的反手拧打非常厉害,不仅发到反手的球全部可以拧起,而且反手连续进攻极好,反手发力也极端稳定,我非常为难。因为第一拍对他基本无效,所以,我很难发出有效的球。而且,他的正手还会反拉,反剃,搞得我正手进攻也不踏实。 不过,他的强正好打造了我的进步。他迫使我使用【第3拍发球战术】,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战术。同时,也迫使我把正手相持性弧圈球技术更加的成熟。具体对抗情况如下: 1、 我的发球落点如果对方反手位网前,对方多数会拧起来,我用反手弹推顶住他的中间位,以此获得主动。 2、 我的发球落点如果在网前中间偏左一点,我就发逆不转,对方搓向我正手,我可以加力强攻,对方搓向我中间位逼身,我还是可以从容进攻。 3、 我的发球落点如果在网前中间偏右一点,我就发逆上旋,对方向前移动,到位后及时发力的可能性很小,结果就是被动。 4、 如果对方身体比较贴台,我的发球落点就会逼向对方身体中间偏右肋,球速要快,对方不论如何反映我都坚决进攻或反攻,不管是否失误。 5、 对方身体比较贴台的另一种变化就是直接发对角长球,逼对方与自己拼反手,我就用反手快速【贴】对手,进而转到我正手狠攻的方向来。 6、 时不时地偷正手直线,因为自己正手实力强,不怕与对方拼正手实力。 7、 在关键时刻或需要让对方不习惯时,要放弃【第3拍发球战术】,采用发球强攻或发球快摆快搓战术,打乱对方的思路。 8、 另一个要素是根据对方站位的特点来发球。对方如果横向站位,多数是反手利,这时要反其道而行。对方如果后撤,多数是想侧身正手接发球,多发中间位上旋或不转,对方只能摆或挑,而且方向只能我的正手位。 通过上诉方式调整后,我的球友陷入了极度的被动之中。因为我的落点处处都是他的难点,而且又有假动作,不知道到底向哪里发,什么动作发,所以,判断肯定难,无法做第一时间判断和反映,失败就难免了。与我的朋友相反的情况就是我的接发球。原来我是双脚比较横平的反手利,老被他逼身体中间偏右肋长球,现在我将右脚后撤半步,仍然用反手拧接反手位和中间位的来球,他的习惯有效的发球就被我破解。这一点的改进是我自己思考过以后得到的,后来我看了张继科的接发球站位,发现也是如此。另外,我还重点解决了正手刚刚出台或不出台的低球的接发球抢攻技术,已经贴逼到我的右肋部的直线来球的进攻技术,加上我原来的正手位网前低球进攻技术,和反手拧拉和反手拧弹技术,全方位的进攻令我的对手很难在发球时能够对我有威胁,多数是被动挨打。 从上面我们可以发现,要发挥【第3拍发球战术】的威力,首先是各项进攻技术要成熟,另外就是脑袋里要求【快、准、狠、稳、变】的战术计较。
对抗发球抢攻战术
既然有发球抢攻战术,自然就有反战术,也就是对抗战术。
1、反手闸+反手拧
比如:像马林类型的对手,正手极强,反手较弱。这时候,一定要使用反手拧,强攻对方。因为他的正手太快了。
此时,接球时就要将拍子竖一点,会一个较平的球,对方如果搓回来,没办法阻止我用反手拧强攻。这样就进入自己的强项中。
如果对手先抢,我就用反手压中路,然后顶到对方正手。
2、 正手剁+正手台内抢拉
有时候对方正手球太好了,无法准确接球,这时就要用正手剁来克制对手。
正手剁既可以剁下旋,也可以剁上旋,而且可以剁回去上旋球,也可以剁变线。
有了正手剁,接着就是正手抢。关键就是用正手抢拉台内球。
3、 宁可失误,也要敢发力
有些球,进攻,失误50%,成功50%,这时一定要攻。
有些人,你即使勉强进攻,对方的防守成功率也达到80%,这时要猛攻,迫使对方的防守下降。
有些人,即使让他攻,他也没有太大威胁,不如劈长让他攻,我再反攻。
4、 移位干扰对方发球
在发球抢攻战术分析中讲过。
5、 竖拍避免吃转
竖拍,往往是吃住球以后再使用抖、挤、推三种力量回球。
6、 快速侧身抢+正手挑
侧身抢攻几乎就是单面弧圈球选手的专利,但非常厉害。你看柳承敏就知道了。
侧身抢攻,配套的技术就是正手挑。因为正手挑是动作小而快的技术,与侧身抢攻的大而猛的动作,刚好配套。
7、 反手拧变线
这与其说是战术,不如说是能力
8、 正手台内拉球
这是很多号称弧圈技术好而实际有问题的人的缺陷
9、 正手挑球
大家都知道,但很少精通
10、 正手爆冲
弧圈球标准与否,就看爆冲是否标准而且稳定。
11、 反手快打
涩性套胶的专利。因为可以兜着撕,球就浮起来,再用鞭打的发力,确实力量巨大。
12、 看来球状态
来球空中影子有点滚,多数上旋,而且前冲性不强。
如果空中影子有点凹着飘,多数下旋,前冲性也不强。
如果空中影子很直,注意:多数是前冲。
前冲来球要借力不要借转,这时自己的发力要借力,节奏上要快速吻合。
上旋的球要借转,自己要在触球后加摩擦。
下旋的球要快迎上,主动吃球,然后加摩擦。
13、 封线路
接球可以慢,封球必须快
对方动作大时,线路多数很死,要快速用重心去把对方的线路封住,不要硬发力。
14、 看清对方战术企图
发球最怕被看穿。
接发球看穿后要假装没准备,引诱对方继续执行。然后,在对方抛球到最高时突然变换接球姿势。
1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13 9:47: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