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综合 (原创)浅谈“吃球”与“先打后摩”(一)

乒坛行者0 2016-7-6 15:01:03
(原创)浅谈“吃球”与“先打后摩”


荆州   刘少西

      “吃球”或“持球”的说法和“先打后摩”理论一样在乒乓球界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专业领域。黄河教练说的“吃得住球的停留时间长,吃不住球的停留时间短”“摩擦球的距离越长,那么球就吃得越深”以及“陷坑”理论之类。常常搞得比如象我等一类的业余爱好者一头雾水不明就里。什么是吃球呢?没有人给出明确而又清晰的解说,如同“拈花一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恕我愚钝,好长时间我都没有找到那种“吃住球然后再甩出去”的拉弧圈球的秘诀与功法。
    2015年11月上旬黄河教练在优酷上传了一个如何“吃住球”的教学视频。视频中黄河教练说:“很多打了一辈子的乒乓球啊,他对那个吃球啊都没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他的手腕跟手指没有用好。”
    如何“吃住球”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NDY2NjIwOA==.html
      视频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NDY2NjIwOA==.html
原来很多人打了一辈子的乒乓球都没有吃球的感觉,难怪象我这样只打了几年乒乓球的人没能找到那种神秘的吃球感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我认为要做到用什么方法吃球,首先必须弄明白什么是吃球。吃球是否真的就是一种乒乓球的神秘功法吗?
其实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不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实际上是人们缺乏对事物准确明了的表述,以及使受教者深刻清晰的理解的那种语言表达能力。
2013年的某一天,球友韩忠老师对我说打乒乓球要学习一下撞击与摩擦。于是我就开始在百度和其他网站搜索和学习关于撞击与摩擦方面的文章,受益匪浅。不然的话,我到现在依然还是稀里糊涂地乱打,因此,我内心深处非常地感谢他。尤其是学习了庄周迷蝶在2010年5月16日 12:41发表的《(原创)关于乒乓球的脱板时间数据引用 》和2010年6月6日 17:48发表的《(原创)由乒乓球脱板时间引出的震憾性结论》的二篇文章,深受启发犹如醍醐灌顶。我因此深刻地认识到:乒乓球击球技术的实质其实就是球拍对球正向撞击与斜向撞击的共同作用,二种撞击在瞬间同时进行,没有先后之分,只有力量大小的比例不同。这才是乒乓球击球的真谛,也是乒乓球技术练习的方向,同时也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乒乓球技术的水平高低与功力深浅。正向撞击产生速度,斜向撞击制造旋转。所谓的吃球(持球)与甩球(送球)其实是人对球与拍面相撞时,球触拍瞬间所产生的一种拍面胶皮对球的反作用力(阻力)的感觉
击球时当那种拍面胶皮对球的反作用力(阻力)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吃球的感觉从手上传递到大脑的时候,球早就离拍而去了。况且拉球时是球在下拍在上,要在乒乓球千分之一秒左右的脱板时间内,做到挥拍时吃住球然后再甩出去可能吗?地球的引力又到哪里去了呢?乒乓球真正陷入拍面套胶最深最实的方式是正向的穿心撞击击球,而不是斜向的偏心撞击击球。为什么大神们总是说“撞击吃不住球,只有摩擦才能吃住球”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正向的穿心撞击击球时,人们体会不到球触拍瞬间所产生的一种拍面胶皮对球的反作用力(阻力)的感觉。
假如海绵套胶球拍拉球时能做到吃住球然后再甩出去的话,那么木质光板球拍与钢质光板球拍能拉球,绝对不是吃住球然后再甩出去的,而是瞬间同时向前向上的那一下撞击。我用1斤的钢质光板球拍小力量练习拉球时,也有一种球拍贴住球之后将球带出去的感觉,但这仅仅只是一个感觉而不是事实真相。如果有人说他用钢质光板球拍拉球时能吃住球,那一定是句鬼话。
刘少西木质光板正反手拉球练习视频:
刘少西钢质光板正反手拉球练习视频:
有时候用较大的力量拉的球并不太转,对方用拍一挡,球就快速地飞到自己的桌面上了。同样的手法,反而用小力量轻拉的球旋转却很强,对方常常回球出界。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吃球深浅的原因,而是向前正向撞击(撞击)与向上斜向撞击(摩擦)的力量大小的不同比例形成的。乒乓球的挥拍击球是一个复合运动,其中拉球就是同时由后向前、由下向上的复合击球动作。大力量拉不出转球是由于没有有效地控制球拍向前的撞击力量。击球时,当向上摩擦的力量还没有完全集中作用到球上的时候,因为球拍向前撞击的力量相对过大,球就已经脱板了,而作用到球上的摩擦力量不足以使球产生强烈的旋转。小力量轻拉的球旋转很强的原因就恰恰相反。轻拉的时候球拍向前的撞击力量相对很小,向上摩擦的力量得以最大程度地完全作用到了球上,因而制造出了强烈的旋转。
有时候对方大力打过来的球突然撞到凸起的手指关节上,球掉到地上后都非常地转。这也是斜向撞击(摩擦)所产生的结果,绝对不是凸起的手指关节吃住球的作用。还是那个原理:正向撞击产生速度,斜向撞击制造旋转。如果拉球要拉出极快地速度,只有将向上摩擦的发力降到最小,将向前撞击的发力加到最大;如果拉球要拉出强烈地旋转,也只有将向前撞击的发力降到最小,将向上摩擦的发力加到最大。
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乒乓球飞行的高速度与强旋转,一样不可同时拥有。
有人说拉上旋球时拉球下网是因为没有吃住球,而我在教球的时候却发现有另外二个原因:
1、向上摩擦的力量太小,球飞行的弧度过低;
2、向前撞击的力量太小,球飞行的弧线过短。
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说:“吃住球然后再甩出去”,实实在在就是一副毒药。它误导人们将本该瞬间完成的一个同时向前向上的技术动作,无端地分作二步来完成。我所见到持此种观点的人,没有一个能拉出像样地高质量的弧圈球的。
有一位叫恒河沙印的网友给我的《(原创)多做无球练习有助于动作的定型和结合与衔接 》一文煞有介事的回帖:
“7楼.发表于2014-1-4 00:54
    “ 拍面即将触球的瞬间转腰急停,腰部收紧,在转腰、挥臂的惯性力量作用下,小臂随着大臂的带动加速向前上收缩,同时手腕顺势快速内收,手指发力顶板(辅助发力,增加速度和旋转),右脚与左脚同时贴地左转。击球后小臂随势挥拍至左额前。”
以上刘哥对拉球的观点我有异议:我认为应该是在转腰途中球拍触球后继续充分转腰,触球即撞击球后再收小臂。这样才能充分迎前吃实球。才能将球拉得爆!这个观点我将以实践来证明之。”
一个典型的中毒者的症状。
二年以后,他拉球的质量依然没有半点改变,拉的仍然是“无速度、无力量、无旋转”的三无弧圈球。
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了他一句:你的拉球多年来没有长进,是不是拍面的嘴还没有长好,嘴里面的獠牙还没有长满,因而吃球不实甩不出质量呢?你是如何“以实践来证明之”的呢?他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下面是一位叫qlwh的网友在对我的《(原创)我用光板练横打的收获——对摩擦的新认识》一文的回帖:
“22楼.发表于 2014-5-2 01:10
哈,轮胎为什么要有橡胶?只有光光的钢圈圈,颠死人的,控制太难了。
21楼说的有理,就是这道理。光板有形变。贴上护膜的反胶板更不用说形变了。一楼在体会透板攻,业余的真正检验正手攻“透”板的不多。偏心撞击,薄薄的撞击,专业的如马琳早就说过。乒乓技术知不易行更难,专业的功力不是白给的。
业余做到“拍走球留”再扯吧。”
什么是“拍走球留”呢?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他说的应该是指球脱板后瞬间的飞行速度低于人高速挥拍的速度,形成了一个“拍在前球在后”的短暂的瞬时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对提高击球的质量也没有任何意义。球脱板以后,人挥拍的速度无论有多快,也不可能再次将正向撞击与斜向撞击的力量作用到球上。
    南京西祠胡同网站在讨论千分之一秒脱板时间的问题时有一位网友说得非常好:
    “第10楼.周末打乒乓发表于:12-07-16 10:50
“以下是引用第9楼 cuiliu888的话:
    所以经常说的,先打后摩,包住球,甩出去,是非常合理的,仔细看世界顶尖球员,都是在击球后加速收小臂的...”
    随便说两句。打摩好像是很难分开来说的,在球撞拍到脱拍这么短时间内,人基本上不可能再有什么调整的余地,包住球再甩只是描述打摩结合的一种说法
    以前听乒乓球比赛解说时不记得是一位国家队领队还是教练说过,在接发球时,有极个别的天才运动员在球碰板的一瞬间还有反应,有很小的调整的可能。而在强力攻球和拉球情况下再细分打和摩,或者先什么,再什么是没什么太大意义的。只是你对触球角度,或者手感的一种体会
    真正的世界顶级运动员,对击球的“位置”感觉是顶级的,他非常清楚按自己的动作,在什么位置拍能撞上球,然后自己能提前加速球拍,接近于最高速撞球,同时在撞球的瞬间保证动作不散(有足够的撞击质量)
    在拍触球之前,他‘已经’开始加速收小臂提速了,而不是‘击球后’再加速试图再送球一程。如果你有高速摄像机,可以看看球脱板有多快。如果像楼主说的一样只有千分之一秒,之后你再加速收小臂干嘛呢,之后你拍子也追不上球。”
真地说得非常好!
    “吃球”是相对于“打滑”而言的,“吃球”也好“打滑”也好都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个技术。先打后摩拉球也只是一种挥拍的方式,而不是一个击球的方法。先打后摩是一个非常不准确的说法。先打后摩其实是在不改变拍面角度,不改变发力方向,不改变挥拍轨迹的情况下迎球撞击挥拍。也可以在拉球挥拍之前,加一个迎球撞击的意念顶着球拉。几年前,我面对有点高的正面来球用反手拉的时候,无意中有过一次这样的体验。最初的时候,感觉上好像是先打后摩,但细想一下实际上打摩仍然是同时进行的。先打的作用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吃球或包球,而是在不改变向上发力摩擦以制造强烈旋转的同时,加大撞击的力度,加快球速和压低弧线。为什么说“打”可以压低弧线呢?因为拍面是前倾的,向前的作用力也就是向下的作用力,所以,在以向上发力为主的同时加大向前的撞击力量就能起到压低弧线的作用。

                                                            (未完待续)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荆州刘少西:因直拍横打而步入乒坛。 以专业的标准练功,用业余的心态比赛,厚积薄发,乐在其中。 ...... 右手直拍两面反胶, 快攻结合弧圈。 永远的直拍横打。 广交天下乒友。

20条评论

xiaoyuer75手机认证 2016-7-6 15:54:17
不错不错,向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23 2016-7-6 16:26:44
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23 2016-7-6 16:27:16
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23 2016-7-6 16:28:45
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23 2016-7-6 16:29:15
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23 2016-7-6 16:31:37
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23 2016-7-6 16:31:56
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23 2016-7-6 16:32:15
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23 2016-7-6 16:32:26
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