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讨论] 不能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人不会是高手

第一刀 2014-2-2 01:24:00

睡不着,上网,不知道第几次看下面这个帖子了 但是每次都会新收获 感觉随着球技的提高 看比赛 看帖子的水平也有提高  觉得这个文章写得真好 不知道原始作者为何人 

 

“正确的攻球动作起始于引拍。引拍应是以腰控臂:大臂不后拉而直接将引拍手向身体右侧(以右手为例)横摆;然后在重心的移动中转腰向前——顺势收前臂击球, 即可在身前形成一个三角形(即从击球者上方俯视:以身体之中轴线为一点,执拍手从引拍击球之起始点为一点,到挥拍至额前为一点,在这三点之间画连线,应该是一个较规范的三角形)。而错误的击球方式往往不是以腰控臂,而是后拉手(也称为跑步式击球),当然就不会有所谓的“三角形”问题了。   凡无三角形的攻球动作,其基本功是永远练不好的。因为动作定型永远也达不到了。跑步式击球的顽固动作,会使人击球的结果不可预测:左一下右一下飘忽不定;自己打球会打到对方台子的什么地方连打球者本人也不知道。   后拉手式击球为何会造成击球不稳甚至带侧旋,解释如下:   后拉手击球使击球动作人为地复杂化了。一旦后拉手引拍,那么在迎击来球的过程中,首先必然是以肩为轴、大臂发力——你想想,后拉手时迎球,怎么可能收小臂?直接收小臂的话必然收拍碰到你右胸上!如果说先动大臂待执拍手挥到右前方时再收前臂,这就使一个连续完整的动作分成极难控制的两截,哪个天才能把握好?动作不变形才怪!!!你可注意一下,凡后拉手的球友打球,基本上大、小臂间的夹角不变而肩关节在大动!而这正是正手击球的大忌!这样子攻球,球总是带侧旋的,永远不会体会到撞击的发力是怎么回事。而正手攻球没学到家,拉球也学不好!要知道,拉球的正确动作只能是在正确攻球的动作上发展演变来的。不好好下功夫体会就会走弯路。   道理易懂,动作难学。这使很多乒乓球爱好者深感困惑。主要是觉得按身前三角形的理解练攻球发不出力来。这是因为用惯了大臂,一旦要改就觉得使不上劲儿。——问题在于他们不会利用重心的移动击球,只会原地收缩地甩臂。而用重心引拍和击球必须懂得重心移动。向前迎球时要有重心从右腿往左腿的转移(即重心平动),在这种移动中,即使不特意收前臂,执拍手的空间移动已获得一定的摆幅;在此基础上,只须顺势收前臂即可获得击球的动能。这时的前臂发力,已不是孤立的、具有或然性的局部收甩,而是从属于整体动作的一个必然的组成部分;在大肌肉群的参予下,击球动作具有质量大、惯性也大的特点,所以击球就稳定和准确。   关于后拉手造成手臂脱离整体运动乱晃悠而造成拉球侧拐的问题,我还想多说两句。   李晓东教练在谈到击球协调性的6个关键词中的“重心”一词时,曾指出过:“重心与手基本是一体的,而绝不是分离的。所以,在不夹臂的前提下,我觉得手如果能离身体近一些,就能比较好地利用重心的力量,两者的结合会稍微容易一点,动作也会更协调。对于重心帮助发力,大家都比较好理解,但其实重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无论正反手衔接、发球、搓球……重心的影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我们应该认识到:脱离重心运动的手臂动作,除了会造成击球不稳的情况外,它还白白做了完全没有必要的“无用功”。李晓东曾这样谈到“以重心带动手臂还原”的问题:   “假设还原只以手臂为主,手臂攻球时前进的幅度可能是两尺多或三尺,如果还原还是这么大的距离,每打一板球,手就需要工作六尺,几板快速来回之后,由于频率太高,手就已经僵硬了,没感觉了。如果你能用重心帮助还原,在快速连续中几乎不用明显引拍就可以还击,因此能给手以更大的自由,利用节省下来的这段时间,你的手可以放松,可以比较从容地去找击球点、去取位……好处无穷。”   手臂的还原与引拍是有连带关系的,其实也完全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李晓东所说的“还原只以手臂为主”的情况,当然未必就一定是后拉手,但后拉手的情况居多。所谓“用重心帮助还原”或用重心引拍,只需懂得在重心向右脚转移的同时腰部向右侧压转即可完成(就是说在身体的垂直轴上略有转动的同时还要在身体的矢向轴上有向体右方的压转);在此过程中,几乎没肩关节和大臂什么事!即使是拉弧圈球,引拍时手臂的右后引也要与脊柱成一线,即所谓“沉肩坠肘”是也。——附带说一句,要判断一个人还原或引拍是否正确,可以站在击球者的侧面来观察;如果他还原或引拍时可明显看到肘尖突出于其脊柱线以外(蚂蚱腿就是这么蹶出来的),则是跑步式后拉手引拍。如还原或引拍时整条手臂的走向与脊柱的走向大体一致,看上去顺溜舒服,则大体没错。而一旦养成了后拉手式引拍或还原的坏毛病,击球动作就不可能合理了——要知道,使火车头的轮子转动的机械臂也就是这么“咣当咣当”地夸张运动的!   有人把攻球动作中的重心和腰的运动方式理解为类似于一扇门的转动,说门是围绕一个轴转的,而我们攻球动作中的这个轴就是我们身体的中轴,因此腰和重心都是围绕着这个“轴”运动的一个扇形轨迹。持此论者还举出了雨伞的转动使雨水向四处飞溅和链球在运动员身体的加速旋转后飞向远方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把这种门轴式的动作称之为“圆周运动”。   这种理解值得作进一步的讨论。   我所认识的一球友在谈打球体会时就不说什么重心,而是强调说“扭螺丝”(指击球时身体的旋动);但我观察他拉球时磨擦过多,力量不大。他单位的同事戏称其“某小板”(“某”是此球友之姓)。“扭螺丝”式与“门轴式转动”类似,它最大的问题是力量的耗散。就以“伞的转动使雨水向四处飞溅”为例,可以发现“四处飞溅”的雨滴在离心力作用下并没飞向我们心目中的击球方向,而是沿切线方向朝“四面八方”分散掉了。可见腰的转动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在。我记得张晓蓬教练(电视教学片:《打好乒乓球》中的直板教练)在一篇文章中就特意说明他不赞成拉球引拍时腰沿垂直轴方向旋转过多。拉球不同于无须考虑还原的掷铁饼运动,前者要在有一定的垂直方向旋转的同时注意要有沿纵向轴方向的压转,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出击球时腿、腰、手要“同时向同一方向集中用力”的功力。所以重心转移始于足:蹬地,要有从右腿往两腿间的重心转移——但身体不能上下起伏(是重心平动)!身体各部分朝击球要去的方向同时用力,转腰也就在此中了;至于“圆周运动”,不是指转动雨伞甩雨滴或链球运动的旋转方式,而是指重心转移“在击球瞬间找到一个支点,使击球重心在瞬间保持一个停顿”(王吉生教练语),从而使手臂的鞭打式发力得以优化的发力方式。故此圆周非彼圆周也。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所引王吉生教练所言之“停顿”之意不是指攻球“后”的制动,而是指持拍手一侧的髋关节在重心移动中的突然刹车——手臂的鞭打效应:“甩”的作用力,就产生于这关键的“中枢”传导站。   我之所以不赞成用容易引起误解的简单的“门轴式转动”的圆周运动来说明攻球运动,是因为这种理解的似是而非。在讨论近台快速相持的问题时,李晓东教练是强调要以重心来带动手臂的还原或引拍的。他用了下面三个句子来表述:“手在台面上(即手的位置要保持在不低于台面的高度上);手在身前(即不要在还原时将手扯到身后去);手在肘前(许多球友无法还原接第二板球,造成“身后击球”,就是拉手过于靠后的缘故)。”李晓东教练的这三个对“手的空间位置”的限定词,就是不让你在还原或引拍时做过多的什么“门轴式旋转”;他所说的“用重心带动手臂还原”,就是让重心向右腿转移时使手臂向身右侧位自然落放或称横摆,而非“跑步式”后拉手。发力要想不耗散掉,也只有在还原或引拍时不做张晓蓬教练所不赞成的过分逆向门轴式的旋转才有可能。这里就有一个会否用腰的问题在。而用腰问题,是应该在学攻球阶段就必须解决的,否则以后后患无穷!但遗憾的是许多球友都不耐心体会如何过攻球这一关就匆匆往前走了。在我看来,凡是近台对攻时自感协调性差、找不到感觉的人,其实都是没有真正学会用腰的人——许多球友对此缺乏自省和自知,所以不说也罢。 ”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0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