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乒乓球技术创新的探索与愿景

zhang-chi手机认证 2012-12-13 15:20:00

乒乓球技术创新的探索与愿景ffice:office" />

(征求意见稿)

尊敬的阅读者:

    我向您介绍“五指全动态握拍法”和“直握球拍正手位用球拍反面攻球技术”(简称为“直正反技术”)这两项乒乓球技术创新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这两项成果凝聚了我的汗水和创意,是心智与科学知识融为一体的结晶。

“五指全动态握拍法”向在乒乓球技术领域内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人们普遍接受,没有丝毫疑问并完全认可的传统握拍方法进行了挑战,向人们已经成型的定式思维理念发起了冲击。它的使用,不但促成了“直正反技术”的出现。而且,它可以将过去各种握拍方法带来的不同技术类型、不同打法风格、不同优势特长等各种已有的技战术手段融于一身,为形成一种全新的技战术打法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性。它将使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与创新翻开崭新的一页。

“直正反技术”对现时最正统、最有效、最具杀伤力的“直握球拍正手位用球拍正面攻球技术”,提出了是否可以不谈客观情况,不论具体条件,就得出它在正手位进攻技术手段的可选项中,都具有“威力最大、效果最佳、形式唯一、别无选择”这一常人认为理当如此的判断和结论提出了质疑。我尝试着从人们昔日普遍感觉最别扭,被认为最无使用可能、最没有必要、最不符合人体解剖生理学原理、纯属胡思乱想的“直正反技术”入手;将传统攻球技术的动指“形体动作状态和肢体动作轨迹”)力指“身体发力部位和发力实施方式定型模式套用于“直正反技术”作为切入点,坚持“大胆设想,谨慎求证”的科学态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详实的体验、认真的分析与理性的研究。找到了一种简捷有效、科学合理,仅限于“直正反技术”专用的动力定型新模式。利用新的动力定型模式后,使用“直正反技术”击球,得到了一个可能会被一些人认为出乎意料大跌眼镜、难以想象、匪夷所思的结果。即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动力定型模式条件下,“直正反技术”与传统的用球拍正面攻球技术相比,衡量一般常规球的五个要素:力量、速度、旋转、弧线、落点,各单项要素的技术指标均占有优势。取理论分析的概率平均值,经数学计算,在传统攻球技术动力定型模式下,球受力后与速度和旋转两项参数直接有关的撞击力或摩擦力各是运动员挥拍击球时所发出力量的约71%。而在“直正反技术”动力定型模式下,上述两个分矢量力分别可以达到或接近运动员挥拍击球时所发出力量的100%。换言之,二者与运动员挥拍击球时所发出的力量比较,球实际获得的相关作用力的动态平均值分别可能相差近百分之三十。同时,在“直正反技术”动力定型模式下,不需改变身体和摆臂形态就可以摩擦出运行弧线的弧度很小,轨迹低平,有时近乎直线的前冲球(简称为“直冲球”)。击球者能够在操作实践中亲身感受到“直正反技术”采用新的动力定型模式击球时可以产生的力量重、速度快、前冲强、弧线低等若干独特优势,体味到在有别于传统进攻技术的动力定型模式下,球在被撞击或摩擦时实际受力的相应力学参数确实可以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带来击球威力得以加强的不同效果,增加在比赛中克敌制胜的方法和手段。“直正反技术”特有的动力定型模式从力学原理层面研究体现出的科学性,从人体解剖生理学角度分析具有的合理性,从竞技体育比赛需求考量有效的实用性,以及其内在机理,其实简单明了,并不深奥,基本上都可以从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过的物理学、数学,以及人体解剖生理学和一些其它竞技体育项目中,找到理论依据、解题答案和相关佐证。

我希望,通过我个人分析思考得到的认证结论和亲身实践体味的初步感受,能够引起我国乒乓球界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广大教练员的重视;对某些我们已经延用多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甚至认为理所应当、无可挑剔、选择唯一的传统进攻技术是否需要补充、是否必须完善、是否能够发展、是否可以创新,重新做一次审慎的思考。

引   言

    我在切入相关技术问题,作简要介绍和说明之前,先谈一些与所述内容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大道理”。因为这些道理与我下面所要谈论的具体技术问题密切相连,是“纲举目张”的关系。我的创意与灵感根源于此:

1.我认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对世间一切发生、发展、变化的事物和进程,采取以科学理念,科学分析为基础的严格审慎、认真思虑的态度;以科学眼光,从科学视角,观察客观事物发展的外在表象,并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其产生原因、发展规律及变化原理;从而找出既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有科学依据的解决办法。

   2.三十年前的中国,正是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开始了改革开放,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开启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伟大历史进程。现今的中国与当时相比,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并没有改变,前人休养生息的沃土疆域也还是历史留下的原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依然是勤劳智慧的全国各族人民。但今天的中国,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令世人瞩目的惊天巨变。再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企业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人员还是原来的人员,设备还是旧有的设备,由于引进了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实施了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从而挖掘了人的潜能和设备潜力,使得技术革新和产品质量都迈上了新台阶,企业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推而广之,一切改变皆源于人们观念和理念的转变。观念和理念的转变是火种、是源泉,是启明星、是发动机,是一切改变的开始和起点。在人们经历的各种事物中,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企业管理,细到安家立业,微到个人成长,这个道理都是成立的。尽管其中可能类型有别、大小不同、属性各异、表象万千,但其发展变化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映射的哲理却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进步也绝不例外。

   3.在自然界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似曾相识、见多不怪的小事情。在竞技体育范围内,也可以遇到与打乒乓球时的身体形态触类旁通,且已司空见惯的某种运动项目。在它们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共性特征,而且符合自然科学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普遍规律。

一、五指全动态握拍法:

长久以来,在乒乓球运动中有一种与其它个体竞技的球类体育项目,如羽毛球和网球完全不同的,已被人们见怪不怪,甚至认为很正常的独有的奇特现象,就是每个运动员掌握的技战术打法分门别类。比如:近台快攻型,削中反攻型,拉打结合型等,各类型打法技术风格特色鲜明,单项技战术优势突出,但伴随而来的也往往是有着如同基因所致,先天缺陷,后天发作,难以治愈,尽管显而易见,但是连高明医生和新型药物也无能为力的娘胎里就已经坐下的毛病。

羽毛球和网球运动员虽然有攻强守弱或者攻弱守强的个体差异,但进可以攻,退能够守的基本技战术素养人人都有,所以经常会看到比赛中双方之间攻守动态平衡,反复交替进行的攻防转换拉锯争夺战。而乒乓球比赛则不然,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擅长近台快攻的直拍选手一旦处于守势,往往只能放高球,仅剩招架之功,直到被对方一板接一板的扣死,从来没有象削球选手那样,采取以柔克刚,削中伺机反攻方式摆脱困境的还手之力。反之,许多擅长削中反攻的选手除了抓住时机偶尔打几板回头或扣杀球,也很少会根据战术变化的需要主动转入近台快攻。因为他们从一开始接受乒乓球启蒙训练就是在这种普遍先天不足的大环境中耳濡目染成长起来的,就连超一流选手和世界冠军获得者们也毫无例外。

篮球、足球等群体竞技体育项目有前锋、前卫、后卫、守门员等角色的定位区分很必要,也很正常。其中每个人只要各司其职,做到擅长自己的位置角色就可以了。但乒乓球这种纯属个体的竞技体育项目,如果也始终以好似群体竞技体育项目才有的局部特征和面貌出现,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分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原因何在?

许多擅长近台快攻型选手,整个专业运动生涯都像专司不善防守的前锋类型球员,很多擅长削中反攻型选手则一直像专职能有效拦截前锋攻击,并可以往前场开一大脚助攻,甚至关键时刻可以承担门前罚点球重任给对方致命一击的后卫类型球员。别说这两种不同类型选手比赛的特殊情况,就连我们平常看到的大多数乒乓球比赛,如果能出现羽毛球及网球比赛中司空见惯,双方交替进行的频繁攻防转换场面也几乎成了一种奢望。

即便是有角色定位局部特征,且强调个人专项能力和球星作用的群体竞技体育项目在布置调配,组织安排攻防力量和掌控技战术布局方面也同样要求可以做到全攻全守的总体平衡。倘若进攻刀锋犀利而防守却处处漏洞,或者只有铁桶阵式的防守但进攻无术且乏力,都很难在激烈的争冠夺杯鏖战中占有一席之地。

所以,不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分析,如果众多乒乓球运动员各自只能胜任单一类型的角色,确实有悖于这项运动的属性和内在规律。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都是一名有其特长的“短板专科生”与特长有别的另一名“短板专科生”在赛场上激战,有些像民间说的“矬子里面拔高个儿,瘸子里头选将军”。

目前当直拍横打技术已经逐渐大众化,国家队群体和青少年后备力量中横拍握法选手所占比例都在逐步扩大时,已经鲜有看到世界排名靠前的中国选手群体中有个性鲜明、众里难寻,独特另类,明显带有个人特色和优势打法的样板儿,给人感觉几乎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造成这种个体普遍短板,群体仿效趋同现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握拍观念、理念以及各种握拍方法一成不变的传承带来的后果。

某个运动员自身形成的固定不动的握拍手法往往限制并约束他只能打某种类型的球,越此雷池,寸步难行。如同相声界师傅口传身授带徒弟一样,乒乓球选手从儿童时代初次接触乒乓球开始,从教练那儿听说和学来的就是如此的握拍观念和方法,待他长大成人退役后带学员,学员长大退役后当了教练再教学员,一批一批,一代一代,如道士念经,照本宣科般的箴言告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星火相传的延续下来。象中医以经验为理论基础一样,握拍观念和各种握拍手法成为了专家学者向所有初学者传授的规范教科书中几乎千篇一律,且极少加以改动的基础理论和“经典”内容,也造成了所有初学者全盘接受,深信不疑,终生秉持的如同金科玉律般的信条和法则。

如果时光倒退二三十年,这种理念和方法因有一定的传承性、延续性和已经存续已久的客观现实,还或可理解与勉强接受。但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普遍共识和努力追求的愿景时,如果仍然固守旧理,抓住曾经创造过辉煌和培养出世界冠军,但在现实面前已经落伍的宝贵经验和“老家底儿”“传家宝”不放,就有恍如时光停滞的感觉了。

要知晓: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实践活动的自我超越,即历史地否定已有的实践方式、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又历史地创造新的实践方式、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实践活动自我超越最宏观的现实例证。

乒乓球是一项技巧性极强的个体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手指的灵活性和手腕的灵活程度在球拍掌控,发球及控球效果方面起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试想,魔术师被固定住了手指,任其有再大的本事也发挥不出奇幻莫测的演技,孙悟空有天大的能耐被戴上了紧箍咒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同理,乒乓球运动员的手指被固定住了,很难想象他们还能如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的驰骋在潜力巨大,尚待开发的技战术发展空间里。

因此,为了实现乒乓球技术创新伟业的宏图大志,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历史传承遗留下来的握拍理念和方法,按照乒乓球运动虽然有团体赛形式,但是本质仍然属于单兵作战的个体竞技体育项目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搬开技术研发和创新道路上的绊脚石,消灭不同类型和各种技战术相互融合征途上的拦路虎。

就像我们必须有的放矢的对严重影响全身健康的陈年病灶依症施治,必要时精准切除已经失去功能甚至坏死的部分一样,找出影响和阻碍乒乓球技术创新的病根儿,对症下药,彻底根治,毫不动摇的迈过由于握拍手法固定不动,已经紧紧卡住了技术创新咽喉的这道坎,下定决心疏通这个阻断经络,气血瘀滞的死穴。

只要我们观念新,思路清,方向准,办法对,措施妥,意志坚,就一定可以走出一条梗阻变顺畅,天堑变通途的康庄大道;使乒乓球运动员由目前的“群体专科生”逐渐过渡,循序渐进成长为象羽毛球和网球运动项目那样的“群体本科生”。这一目标应该成为乒乓球界所有科研工作者和图新求变的乒乓球爱好者今后探索、改革、创新、努力的大方向。

我们不能仅把“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型国家”写在纸面上,喊在口号里。每个国人都有责任,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打破西方某些人视中国人思想守旧,只重传统,缺乏创新精神,未来将失去竞争力的预言。跟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保持中国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史中的地位长盛不衰。

我视“五指全动态握拍法”为一项隐藏在人们视线后面的,最为重要的乒乓球专项基础技术;而不是过去人们认为的,握拍方法仅限于只有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恰当、是否适宜的简单方式方法问题。是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长期训练、熟练掌握的乒乓球关键技术。对于这项技术的重视和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奇思妙想能否变为现实;直接关乎创新理念和智慧闪光是否可以孵化出新技术;直接影响其它所有单项技术、综合技术和技术融合的创新之路能否走下去、是否走得通、可否出成果。关系到由握拍方法决定技战术打法的瓶颈能否打通,由此形成的各种类型自成一体的隘口能否突破,新奇创意能否实施和最终结果能否取得的关键条件。因此,从创造全新乒乓球技战术的理念和角度看,这是一项影响全局,不可或缺,无以替代,极其重要的技术。

五指全动态握拍法”是在总结目前所知,所有各种定态、半动态、准动态(例如:横拍选手在发球以及击球时的握拍方式不同)的直拍、横拍握法的基础上,吸取所有优点,摒弃所有缺陷或不足,结合手指状态对手腕灵活程度影响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机理,从中探索规律并在我本人的个体试验成功后提出的。这种握拍法的理念和操作要求,适合不同技术类型,不同打法风格的选手共同使用。不论攻球、削球、拉球、台内短球、长距离球、轻力击球、发力击球,还是拉打结合、攻削转换等皆适用。它是打破原有思维理念,在持拍方式方法上的推新之举。做个比喻,我把以前出现过的所有握拍法,均归类为“计划经济式”握拍法;而“五指全动态握拍法”则属于“市场经济式”握拍法。同前面我曾经讲过的一些道理:我们手中的设备(球拍)还是旧有的设备,人员(手指五兄弟)还是原有的人员,但是全新的理念使“手指五兄弟”组成了一个和谐的集体。它们心往一处想,协同进退、互补互帮、齐心协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战胜对手、赢得比赛”而努力。在克敌制胜的攻坚途中,它们敢于砸碎人们惯性思维的镣铐,以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实践检验的务实态度,在人们历来认为独一无二、别无可比、不可撼动、最具威力、最主要得分手段的传统正手位进攻方式的单一战线外,另辟蹊径,谋新求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结果是,使“直正反技术”在另一条攻击路线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它必将使乒乓球“竞技战场”的局面发生具有全局意义的改观。

那么,这“手指五兄弟”到底应该如何各司其职,劳逸结合、张弛有度、配合默契的工作呢?

    要领是:初始(静态)时,小臂、手腕、手和手的五指,在适度控制且近可能弛的状态下持拍。拇指与食指轻松握住拍柄,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全部以最自然,且最放松的状态,分别与拍子背面直接接触。只要各手指与拍面接触后产生的总摩擦力大于拍子因地球引力产生可能脱落的重力,则只需施加微小甚至察觉不到的控制力即可。此时,如果将拍子从手中轻轻的抽走,个手之间的位置关系似猫科动物的前爪状。

 指关节是典型的滑车关节,不能做回旋运动,只能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自进入发球或接状态始,持拍手迅速入动态特征、特点和要求是:即沿用了手指弯曲度、相互位置关系、手指与物体接触点皆相对稳定,拇指与食指力量大小在细微调整的手握一根棍:如写字笔,保持相对稳定,以手指形态基本不变应对书写内容万变的习惯又吸收了手指弯曲度、相互位置关系、手指与物体的接触点、各手指动态中力量大小的调整,随时都在发生着细微而不易被人察觉变化手握两根棍:如筷子,可以随机应变以完全条件反射式的动态反映夹取食物的长处。两者相结合,从而实现五指全动态的理念。其间,五个手指在动态的击球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可能调整与拍子的接触脱离状态、单个手指弯曲程度、各手指之间相互的位置关系、各手指与拍子接触时手指自身的接触点、手指在所处位置、以及各手指在动态中根据击球需要而使用力量的大小等,均处于可控可调、合理适宜、随机变的动态过程中。

 在学习和掌握上述要求的最初阶段,以致整个技术练习过程中,适应肢体单一技术动作的要求,对各手指所的合理状态加以确定。然后,分别进行其各自的动力定型练习。要把手指的动力定型与肢体的动力定型视为同等重要,甚至把它摆在更优先、更重要的地位加以学习和掌握要学会随时可以对手指的触拍位置、曲直状态、力量大小做各种细微的调整,以适应各种技术动作和击球控制的需要。要做到视情而动,动的合理;视变而动,动的有效。最终,要使手指对球拍的运控能力达到变化中有稳定,稳定中有变化,松时不懈,紧时不僵。因为所有单一技术和创新技术的实现,最终都要通过手指与拍的接触传递来完成。

在日常的击球练习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强对手指功能的锻练,逐步提高手指的柔韧性、灵活性、灵敏度及与力量变化相结合后对球拍的调控能力。把具备这种掌控能力为职业技能必备的基本要求最终,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使得球拍在手中能够遂心所愿(按照运动员主观意愿和平时训练中处理此类球时,已经养成的,自己感觉舒服、顺畅的习惯动作),随情而动(随击球过程中出现的千变万化情况,手与手指依已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采取合理、恰当的反应动作)。

在手指指位、指法单一技术动作分别进行动力定型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将各种技术串连组合在一起的练习,提高手指控拍时可以快速有效的转换连接能力。这个技术环节体现出了“五指全动态握拍法”与传统握拍法很大的不同。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一个非常明晰的概念:在各个技术动作高速衔接变换时,手指指位、指法的保持或稳定是相对的,而随时可能进行变动或微调是绝对的。不但在近台快攻转入削球防守,反之亦然时如此。即使“直正反技术”这个单一技术在处理台内小球与击打一般来球的相互转换时也是同样。他们要明白:在连续击球的整个过程中,手指指位、指法随时可能进行必要变动、恰当调整或细微调节。这对于保障有效的攻防转换、有威力的技战术组合是必要的,严格意义上甚至是必须的。应坚信:只要经过训练,假以时日,就完全可以做到使手指指位、指法的转换连接随心所欲、自然流畅。最终使自己脱离“难者不会”的人群,加入“会者不难”的行列,实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一个合格的军人,为了准备随时接手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式武器装备,必须提早进行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准备;一个称职的运动员,为了随时准备学习掌握新技术,也一定要事先练好握拍方法的基本功。避免握拍手法成为制约掌握各种新旧技术的瓶颈。要懂得:学习掌握各种技术的主动权,永远留给那些有充分技能准备的人。某一天,当一项不是专门为你个人量身打造的新或旧技术摆在你面前,有待你去学习掌握之时,你应该能够满怀自信的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如果不想在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道路上,与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形同陌路;如果想跟上时代的脚步,融入各种新旧技战术的滚滚洪流,那么,运动员就应该学习好“五指全动态握拍法”。一个运动员在掌握“五指全动态握拍法”这个技术上前进一小步,将使他在学习掌握各种新旧技战术的征途上跨出一大步。

如果把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乒乓球技术比作一顿满汉全席。人们过去在进餐时,一直使用勺子。尽管吃饭、吃菜、喝汤、喝粥都没有障碍,但在吃粉丝或面条时难免遇到麻烦。我们现在要学会使用筷子,遍尝所有美味佳肴,尽情享用历史悠久、灿烂辉煌之中华饮食文化的饕餮盛宴。

乒乓球运动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尽管已进入了硕果累累的成熟期,但不论总体理念还是技战术水平,仍然继承着旧式传统的衣钵。最近一二十年,我国男女乒乓球运动员的成绩独占鳌头,一枝独秀,一骑绝尘,遥遥领先。虽然国际乒联也出台了一些似乎就是针对中国的规则和措施,“狼来了”的声音若干年前也不绝于耳,而且其间我国也确实出现过丢掉某项世界冠军的闪失;但世界各国看中国,学中国,追中国,拼中国的大格局不但没有根本改观,反而有难以撼动,愈加巩固的态势。

这种大背景,使我们难以洗心革面,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超越自我。尽管我们也在随时关注着世界上乒乓球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在紧盯着国外一些对我国有威胁选手的动态并预案一些反制措施,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未雨绸缪,防患有略;心存忧患,深谋远虑;保有“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危机感,紧迫感,充分利用现阶段我国在国际乒坛处于强势地位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横下一条心,勇闯深水区,从根本上解决一直存续并且已经困扰了图新求变者多年,虽然积重难返,但在乒乓球技战术创新过程中又始终躲不过,绕不开的握拍手法难题。

如果采取迂回策略,指望靠几种削足适履的改型球拍,继续走变相捆绑住自己手脚的独木桥,或者寄希望于平时零敲碎打,修修补补,小步快跑的方式搞些小发明,小创意,小革新,小改进,已经很难实现带有战略意义,事关全局的突破和作为。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支撑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原动力“自信、自强、自尊”的信念正呼唤着我们,乒乓球运动发展史上一个雏形已依稀可见的全新时代正在向我们频频招手。让我们继往开来,志向更高远些,眼界更开阔些,胆子和步子更大些,自己解放自己;把我们人类曾经创造过无数世间奇迹的“灵巧的手”,从已有握拍法传统观念的束缚,甚至有些禁锢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挖掘它的潜能,最大程度发挥它的功效。在乒乓球各种新旧技战术的秀美画卷里,继续描绘发展传奇,不断书写创新篇章,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

二、日常生活现象的启迪:

1、抛掷铁饼与打水漂:抛掷铁饼时,运动员的发力矢量指向、发力方式和肢体动作有些象乒乓球运动员传统的正手位进攻时的形体动作。而打水漂时,投掷者的发力矢量指向、发力方式和肢体动作,与我下面将要介绍的“直正反技术”的动力定型模式非常相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抛掷铁饼时,铁饼沿着运动员初始发力矢量的指向,朝斜上方的轨迹运行,至落地止,在空中形成了一个弯曲度较大的抛物弧线。力量大、距离远是运动员的追求目标。而打水漂时,石头片沿着投掷者初始发力矢量的指向,朝正前方沿着略微倾斜低平且近乎直线的轨迹运行。投掷者发力矢量方向的延长线与石头片近乎直线的运行路线几乎是重叠一致的。石头片的出手点、运行轨迹中的石头片及石头片的水面入水点,三者之间构成了完整的三点一线直线关系(忽略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因素的影响)。而且,投掷者发力矢量指向的延长线和石头片运行轨迹重叠后形成的完整线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越小,则水漂个数打的越多,效果越好。

2、投掷标枪与投掷飞镖:投掷者在投掷标枪时,对投掷方位起重要支点作用的肩关节和肘关节均处于动态中;而投掷飞镖时,投掷者肩关节和肘关节相对稳定,位移很小。这两个不同的肢体动作表明一个道理:控制支点越稳定,控制结果的越高。

3、抛掷铁饼投掷标枪的动力定型表象:手持铁时,肘关节处于外展的自然状态,小臂内旋,掌心朝下,虎口向前;抛掷铁饼时整个身体通过旋转,自下而上,向前上方发力。而手持标时,肘关节处于内旋状态,小臂外旋,掌心朝上,虎口向后;投掷标枪时整个身体通过直线助跑,自后而前,向正前方发力。前者与我们正手传统进攻技术的身体形态、掌心及虎口朝向、摆臂轨迹的动力定型模式均有些类似,尤其是在远台拉攻球时更为近似。后者则与“直正反技术”采用新的动力定型模式后,加力冲球时的身体形态、掌心及虎口朝向、展臂动作很相似,只不过手的挥动轨迹从头部附近掷出标枪降低至从腰部旁侧甩过球拍。

4、持枪射击时:托枪支点上下左右晃动带来的不稳定性,比托枪支点延“三点一线”弹道方向的前后移动,更影响射击精准度。

5、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告诉我们,球被击打受力时,某一个分力的实际数量值不仅取决于运动员自身所发出击打合力的大小,而且和运动员所发出的该合成矢量击打合力的方向与球被击打后某个分力的受力方向之间存在夹角的度数大小直接相关。以击打合力与撞击分力(不考虑球的惯性力作用在球拍上产生的非人为客观反作用力)为例:当角度为0时,合力与分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随着两力之间角度的增加,分力逐渐减小,至45度时,分力降至合力的71%左右;至90度时,在合力大小始终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撞击分力值降为零。这个法则既可以准确描述击打合力与撞击或摩擦两个分力的关系,也可以通过三角函数精确计算出在已知运动员所发出的该合成矢量击打合力数量值,以及合力与某个分力两个矢量之间夹角度数的前提下,球被击打时实际分别获得撞击或摩擦分力的具体数值及各占运动员所发出击打合力的百分比。

乒乓球运动与篮、排、足、羽、网等其它许多种球类运动相比,有一个显而易见但又很容易被忽略的另类现象:当运动员击球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扣杀球除外),手臂挥拍的发力矢量方向与球被击打受力后的矢量方向不在同一条延长线上。也就是说正手位在传统进攻技术的动力定型模式下,运动员手臂挥拍的发力方向与球被球拍撞击后的受力方向即球的运行轨迹之间始终有或大或小的夹角。击球结果的通常情况是:球被撞击或摩擦时,两个分力的实际受力数值总是小于被击打前运动员自身所发出击打合力的数值。因此,从单纯比较发出力与作用力两个数量值大小的角度讲,可以理解为能量转换在无形中造成了难以避免的无谓损失。显然,乒乓球这项竞技体育需要的理想技术动作是此种能量转换造成的无谓损失越小越好,运动员发力与球受力的能量转化效率越高越好。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进攻技术动力定型模式,使运动员挥拍发力的方向与球的撞击或摩擦受力运行方向趋于相同,即能够使合力与每个分力的方向始终保持尽可能的一致,从而实现分力与合力的数值尽量接近甚至可以完全相等的目标和效果。

  

三、人体解剖生理学相关生理特征与挥拍击球动作之间关系的分析:

1、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球窝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转及环转运动。以肩关节为圆心,画一个以手臂长为半径,包括X、Y、Z三个坐标方位的立体空间球。在人体正面的前半个球,手指可以触碰到该球面的任意一点。而在人体背面的后半个球,手指只能触碰到该球面的部分区域。相对人体正面的前半球空间范围而言,肩关节可以被喻为“万向节”。

2、手臂的肘关节是复关节,和腿部的膝关节有近似的特征:以关节点为圆心,以小臂或小腿长度为半径,只能在一个二维空间的平面内转动,且转动夹角不超过180度。二者都是人体的重要支点和接合面,分别与肩关节和髋关节配合,使手、脚可以多方向自由活动在挥拍击球时,手臂的肘关节是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其发生的位移变动和稳定程度直接影响击球的精准度。

3、腕关节人体结构中最复杂的关系腕关节韧带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复杂连接体系,不但具有限制过度活动、稳定腕关节的作用,而且还有传导应力,协调腕骨运动的功能。腕关节活动的动态立体空间范围比肩关节小,比肘关节大,是小臂与手连接的“准万向节”。由于挥拍击球过程中肩关节和肘关节始终都要参与运动,而腕关节有时需要动,有时必须稳定,所以肩关节和肘关节始终具有控制支点的作用。而腕关节有时起控制支点的作用,有时处于“被固定”的状态。腕关节活动时,属末端控制支点动时,肘关节属末端控制支点

四、“直正反技术”的引拍、击球要领及特点:

  1、引拍时,肘部内旋(这是“直正反技术”动力定型模式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环节。这个动作可以使肘部停止沿发力方向的跟随性移动,控制发力方向由肩引带变为肘引带。确立肘部从类似动滑轮功能特征到类似定滑轮功能特征的转换。既将肩关节主导并控制的转动方位发生变化,实现手臂由从后下方往前上方发力变为从后上方往前下方发力的转变。)靠近体侧,肘窝朝上,小臂外旋侧展。持拍手比肘部略高(根据不同人身高的实际情况,持拍手与肘部之间的高低关系可能改变或需要适当调整持拍手上下位置,以适应击球点的高度),掌心朝上。大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肌,小臂内侧的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小臂外侧的衬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全部随之进入收缩状态,好似箭在弦上,蓄势待发。拇指适度用力,与食指握住拍柄,另外三个手指也适度用力,伸直并分别抵住拍面。手腕保持稳定,处于“被固定”的状态。小臂和持拍手在一条延长线上。拍柄与小臂之间约135度夹角。

  2、攻球时,在肩关节和肘关节的控制下,大臂带动小臂前摆。球拍触球点与球在桌面落点之间的连线,构成挥拍击球的用力和摆动指向。击球前的瞬间,球拍拍面对准发力矢量指向的方位,使球拍上的击球点、空中运行的球以及球在桌面落点之间形成三点一线的直线关系,在球的上升期至高点期迎球发力,快速挥拍击球。即:球在桌面的瞄准落点相当于靶心,运行在空中的球等同于动态准星,球拍上的击球点类似于枪上标尺的缺口。手臂摆动发力时,球拍在上述三点一线为纵轴的通道内,自后上方向前下方运动。(忽略球的重力和球在飞行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如果击球点在球台端线内,理论上,根据三角函数计算,自球网起,至球台端线止,随距离增加,距台面高度自15.25cm30.5cm的连接线以上时,均各自构成三点一线击球的必要条件,全部满足时构成三点一线击球的充分条件。若击球点在球网高度遮挡上述连接线形成的盲区内,可将引拍位置随之适当下移,发力矢量的指向向上微调。发力方向与球的运行路线之间将产生小的夹角,球的运行轨迹将出现弧变,成为“准直线”。如果击球点在球台端线外,自球网起,至球台端线止,随距离增加,距台面高度自15.25cm30.5cm连接线的延长线以上或以下时,处理情况分别同前述道理。)

    采用传统攻球技术,引拍时拍头向下,击球动作结束后拍头朝上。而采用“直正反技术”攻球则自引拍始,至击球结束终,拍头一直朝上。这是从表象上区分两种不同的动力定型模式的简单辨别方法之一。

  3、冲球时,持拍手随身体转动后移,肘部与身体距离根据发力大小可适当调整。引拍位置的调整、挥拍发力方向以及手臂摆动轨迹的运行通道与攻球时基本相同。根据来球状况、控球需要、球性参数以及旋转程度的强弱变化,通过小臂转动,调整拍面仰角,从后往前摆臂摩擦球的上部。触球和摩擦过程中,拍面与桌面夹角比攻球时减小。球面与拍面的接触点和摩擦区间,约在球表面上部的十二点钟至一点钟位置附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冲球时肘部保持内旋仍然是最重要的技术环节。尤其是在准备加力爆冲,手臂后移外展时很容易忽略这一点,习惯性的回到传统拉球动作上去。在学习和掌握冲球技术时,对这点要格外注意,倍加小心。要始终联想到投掷标枪时运动员手臂的形态并做为参照。切忌出现传统拉球技术动作肘部外展松弛且后移的现象。头脑中要非常清晰的意识到:拉球和冲球须用两个完全不同的动力定型模式。拉球时弧线向上,冲球时直线向前,千万不能混淆,这一点极其重要。

  4、弹击球时,基本要领同攻球,但大臂不向前摆动。肘部位移比攻球时小,保持基本稳定。以肘部为轴,小臂快速摆动发力。

  5、攻球、冲球或弹击球时,除手臂动作外,身体其余部位各项技术要求和动作要领与传统进攻技术的动力定型略有差异。由于摆臂轨迹的改变,腿部发力的必要性降低,髋部发力的重要性增加。摆臂与髋部两个分矢量力方向一致,挥臂击球时形成两个分矢量力的叠加效果。

  6、未来,采用“直正反技术”后,不论击球选手站位近台还是中远台,也不论来球落点在球台的左中右侧;不管来球是上旋还是下旋,也不管来球已出台还是未出台,选手随时都可以打出低平直冲球或爆冲球。直冲球技术将像传统攻球技术中的拉球一样成为运动员随手拈来的普通常用技术。发力爆冲时,选手身体的上半部分不必象传统进攻技术那样过度前倾,基本保持常态即可。只需加大身体的转动幅度,手臂适度伸长并与身体配合略趋满弓状态,通过体侧快速摆臂,协调向前发力,形成鞭打效应。

五、运动员直握球拍,在正、反手位分别进行攻球时,拍面翻转角度、控制支点稳定性、蓄力后的释放结果以及击球摆速,可能出现的形态分析、比对:

   假设初始态时,手握球拍,手掌虎口和球拍正面均朝上,球拍正、反两面均与球台台面形成忽略不计的低夹角度。而球拍在击球时,实施击球的球拍正、反面,经翻转一定的角度后,与台面均形成约45度夹角后击球,则

    1、反手位用球拍正面攻球(简称“直反正”)球拍翻转约135度,控制支点稳定性较强。击球动作结束后,手臂扭转的弹性势能未释放

    2、反手位用球拍背面击球(简称“直反反”)球拍翻转约45度,控制支点稳定性稍弱。击球动作结束后,蓄力完全释放;

3、正手位用球拍正面攻球(简称“直正正”)球拍翻转约135度,引拍时肘关节后移。发力击球时,肘关节沿着以肩关节为圆点,以大臂长度为半径的弧线运动。肘关节好似动滑轮,移动行程远,移动方向与球的运行轨迹之间夹角大,控制支点稳定性稍弱。同时,手臂引拍和挥拍击球的完整动作过程行程远,用时长。击球动作结束后,蓄力较充分释放,只剩余了“球拍刹车”所需的少量控制力

4、正手位用球拍背面击球(简称“直正反”)球拍翻转约45度,引拍时肘关节内旋。发力击球时,肘关节好似定滑轮不但控制肩关节带动手臂摆动,并且改变了发力的方向肘关节从后往前随挥臂发力方向平行移动,即使有小的位移,也与发力方向的指向趋于一致,对击球准确度的影响较小,因此控制支点稳定性较强。击球后,手臂扭转形成的的弹性势能全部释放,肌肉得以充分放松,有利于衔接下一个击球动作

显然,在正手位攻球时,“直正反”比“直正正”有利于击球的稳定性和准确率。“直正反”球拍翻转角度小,引拍位置非常靠近击球点,缩短了与待击球之间的距离。引拍动作一结束,即进入了抢占制高点后,居高临下,准备迎面击球的状态,使击球动作更快速简捷。“直正正”引拍时起点位置后移,尽管与“直正反”的初始引拍移动距离相差不大,但由于触球前,挥臂的持拍手必然经过“直正反”的引拍起始点,无形中加长了触球前的挥拍运行距离,造成了触球前的时间延迟,影响了击球速度。这种情况在平均每分钟90次的攻球时,由于每次击球都有引拍和挥拍两次时间延迟效应的积累,可以明显感觉到挥拍频率难以跟上节奏。而“直正反”在平均每分钟90次的攻球时不存在这种情况。将二者结合,交替进行的正手位摆速攻球练习能够用“直正反”的短时弥补“直正正”的超时,实现平均每分钟90次的击球训练。

六、“直正反技术”经试验后,是否可行?是否可用?是否合理?与传统进攻技术是否相融、要取而代之吗?是否有科学依据?

    1、结论是:可行。如同“直拍横打”可用于反手位一样,它也同样可以用于正手位。尽管初次尝试时一定会感到别扭、不习惯。但是,只要你能坚持下去,不放弃、不抛弃,这一技艺必将成为你在赛场上降龙伏虎的杀手锏。

2、结论是:可用。就像“直拍横打”在反手位的运用可与其它各项技术连接使用一样,它也同样可以与其它各项技术融合贯通。而且,进攻一般常规球时,它比传统进攻技术更科学合理(由于本结论涉及的各项内容与科学知识之间关系密切,需要占用更多的文字和篇幅才能解释清楚,因此在此不详述),更实用有效。实践必将证明:这项技术完全适于竞技比赛,并可以发挥巨大的威力。

3、结论是:合理。除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曾经遇见过的许多肢体动作轨迹和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外,最重要的是在击球(以攻球、拉或冲球、弹击球[类似于颜色的三元素,我将撞击球、摩擦球、弹击球三种击球现象喻为“攻击球三元素”,]这三种独立的、具有攻击球属性的技术为例)效果方面,有其它击球方式无法实现的优点、性能:

① 反手位用球拍正面攻球(直反正)攻球时整个手臂的挥动轨迹与弹击球时以小臂发力为主的用力方向,不在同一个动作轨迹内。可以产生攻球、弹击球两种进攻效果。拉球动作难以实施。

② 反手位用球拍反面击球(直反反)攻球和拉球时,手臂接近在同一个动作轨迹内运行。可以产生攻球、拉球、拉攻结合球三种击球效果。且当小臂发力直接指向球的运行方向时,还可以产生弹击球效果。归纳之,反手位用球拍反面击球,总共可以产生四种击球效果。但手臂的运行和小臂的发力,有时要在两个角度不同的动作轨迹内分别实施。

③ 正手位用球拍正面攻球(直正正)攻球、拉球时,虽然手臂在空间挥动的运行过程始终在同一个动作轨迹内,但动作轨迹在空间位置动态变化的范围却很大。可以产生攻球、拉球、拉攻结合球三种击球效果。小臂发力是为了产生加速度,从而增强击球力量或旋转,而该发力方向是沿整个手臂的摆动方向,并未直接指向球的运行轨迹方向,因此无法产生弹击球。

④ 正手位用球拍反面击球(直正反)攻球、冲球、弹击球时,手臂均在同一个动态范围的动作轨迹内运行;可以产生攻球、冲球、弹击球、冲攻结合球、弹冲结合球、攻弹结合球、攻弹冲结合球(这其中又可以包含先后次序不同、击球效果各异的多种组合)七种击球效果。与传统进攻技术相比,其攻球力量和旋转强度的优势主要取决于:(1)挥臂发力方向与球的运行轨迹一致或接近一致。(2)弹性势能与位移蓄力可以共同起作用。(3)大臂摆动发力时,如叠加小臂发力,可以起到加速度的增强力量效果。(4)挥臂发力后,手臂积蓄的所有力量全部释放,没有残余的“刹车力”,手臂肌肉得以充分放松。发力冲球时,手臂摆动和整个身体可以借鉴投掷标枪最后发力时的满弓、鞭打两个技术环节,形成充分的腿部、身体和手臂三力合一,冲出具有进攻性的强力直线上旋球。

“直正反技术”实施多种组合的攻时,具有最单一、最狭窄、最合理的动作轨迹,最有效、最多变的击球效果。选手运用该技术时,需要随来球高低调整手臂摆动前的起始高度。欲改变球的特性和弧线时,不必象传统进攻技术那样整个上半身的形体随时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明显变化。比如拉攻结合球,传统攻球技术在分配、调整撞击力和摩擦力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改变诸如高调球、前冲球运行轨迹的不同弧度时,往往是以肩关节为主要控制支点,手臂摆动在一个较大的空间范围内变化,其空间位置和轨迹走向清晰可见。上半身形体动作的变动幅度有时也很大,易使接球方对来球特性和路线方位准确预判并做出相应的预动。有时由于全身形体动作过大,直接造成击球后很难接续下一个击球动作,出现了“孤注一掷,不成功则成仁”式赌一把的局面。传统进攻技术中,在反手位的爆冲技术就属此类。因其实施时,要求的前提条件苛刻,技术难度高,使用风险大,虽然可以成为致命的“杀手锏”,但使用者和使用机率都不高。“直正反技术”则不同,击球发力方向的总控制支点从肩关节前移到肘关节,由肩引带变为肘引带。分配、调整撞击力和摩擦力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时,仅仅依靠小臂微小旋转,改变拍面仰角,即可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变化控制效果。如果击球时无法构成三点一线关系,或者有意打出运行路线弧度大的球时,也仅通过调整手臂引拍起始点的位置以及挥臂上摆幅度即可实现。击球时,上半身的体态无明显变化,基本始终如一。接球方较难通过手臂挥动轨迹或上半身形体的变化,对来球特性做出准确的预判和预动。这样,不但不会过早暴露攻球手的技战术意图,还能同时保留击球效果变化的多样性,实现“攻其不备”。好似一架不易被敌方提前发现的隐形战机发出的火力,使对手防不胜防。

光的“三原色”可以给我们带来色彩斑斓的万千世界,“直正反技术”“攻击球三元素”完美、多变的奇妙组合,将给我们带来正手位进攻中史无前例的猛烈炮火。针尖对麦芒,一物降一物,运动员如果掌握了“直正反技术”,一定可以在实战中发挥出无比巨大的威力。等同于“只用一个肢体语言,就能够演绎出变幻莫测的魔术幻景,唱出美妙动听的凯旋赞歌”。

另外,“直正反技术”除了在处理一般来球时有较好的效果,具有比传统进攻技术更佳的优点、性能,在处理某些台内球方面也不逊于传统进攻技术。例如,当对方运动员发球或回球第二跳不出球台,以及虽然出球台但距离端线很近的低弧线球。运动员如果采用传统正手位技术,由于受到持拍手需在球台端线外引拍才易发力攻的条件限制,有时难以将来球直接拉起或进攻。往往采取摆短、快搓、挑打、轻拉等过渡处理方式。但是,“直正反技术”则不然。由于其击球的最佳时间段是在来球的上升至高点期,并且引拍和击球时,整个手臂动作全过程都可以在球台端线内展开并完成。所以,对于某些来球,虽然第二跳不出球台,仍然可以增加攻球、冲球、弹击球三个可选项。这对于倡导主动进攻的战术理念具有积极意义;对促进乒乓球技战术的创新,丰富技战术组合,可以发挥有益的推动作用。

4、结论是:可以与传统进攻技术相融合。尽管“直正反技术”在处理一般常规球时,作为一种进攻手段,具有传统进攻技术无可比拟的威力、效果、长处和优势,但它不是万能的,它对传统进攻技术只是起到了补充、强化的作用,无法也不可能将传统进攻技术取而代之。与反手位用球拍正反两面击球效果在某些方面有近似之处相比,两者的差异体现在不仅仅是使用球拍正反不同的两个面和击球时形体动作及发力方式完全两样。关键的是,它们背后暗含着“机理各异、类型有别、效果不同、各有优势”的自身特质和相异属性。两种发力方式击出球的物理参数彻底发生了改变,其中力量和旋转参数的平均值相差将近百分之三十,所以两者之间是各自独立但又互不对立的正手位攻球技术。正因为如此,两者之间绝不存在零和游戏、互相替代的关系。互为补充、互相支援、协同配套、共同发展是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两者相比,各有长处和优势,也各有短处和不足。甚至某些优劣长短之处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用传统攻球技术击球后,球的运行轨迹通常都是弧线。与“直正反技术”击球后,球的运行轨迹通常都是直线或准直线相比,这似乎是它的劣势。但是,当需要球的运行轨迹是弧线,甚至弧度越大越好的时候,这又成为了它的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譬如说,接拉强下旋来球或拉高调弧旋球等要求上下摆臂幅度很大或击球后球的运行轨迹弧度很大的时候,传统技术就比“直正反技术”有优势。由于“直正反技术”的最佳发力方向是自后上方向前下方,所以打出低平直冲球是强项。而当发力方向变为由下而上时,如果仍采用“直正反技术”,则手臂自始至终处于扭转状态,弹性势能无法释放,如俗话所说:始终“别着劲儿”时,使用传统技术处理就最为适宜。

    广而论之:常规进攻时,在来球的上升期,如果击球的发力方向和击球后的运行轨迹与落点之间可以构成三点一线或接近三点一线的关系,使用发力方向从后往前的“直正反技术”是上选;若需要击球时发力方向自下而上大幅度摆臂,或要求击球后,球的运行路线有比较大的弧度,则使用传统技术更合适。两者配合可以组成地面与空中联袂攻势,构建克敌制胜的强大火力网。恰似: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同仇敌忾战顽敌,肝胆相照凯旋归。 

    选手在同时掌握传统攻球技术和“直正反技术”的基础上,只要经过“融合训练”,一定可以根据来球状况和自己战术设计、实施预案、方法措施、预想效果的主观意图,迅速做出究竟采用哪种击球技术最恰当合理的自我判断,并随即做出正确的条件反射动作。

虽然在很多具体或特定情况下,“直正反技术”有它使用条件的约束性和局限性,传统进攻技术依然是处理某些或某类球的最佳选择和技术手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直正反技术”重要性的认识。“直正反技术”象一个有许多不足或缺陷的偏才、怪才,短处可能很明显,特长却又非常突出。我们不应嫌其短而弃其长,要短中见长,才尽其用。我们不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管窥天以偏概全,不要苛求它完美无瑕,应该持有珍惜、赞赏、宽容、善待的心态,坚持技高理不嫌,才殊人不怪的胸襟大略,让它尽其所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一专之长。我们更不要奢望“直正反技术”象传统攻球技术那样,成为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千招会”。我们只需要欣赏和利用它能够在正手位进攻中,足以胜任突击手的“一招灵”。从加强进攻就是积极防御的角度分析,在整体技战术的策划中我们应该掌握好这个犀利的“进攻型武器”,做到谋其善用,扬长避短,趋利防害,充分发挥它的进攻威力。

如果认为应用“直拍横打”技术,摆脱了此前直拍选手在反手位应用传统攻球技术难以掌握的困境,解决了由于运动员两面进攻实力强弱不均造成的在正反手位得分结果不均衡的状况,并增加了可以拉出旋转球的选项,犹如“雪中送炭”;那么,“直正反技术”的运用,将在历来单一的正手位传统攻球方式基础上,即添加了运动员挥拍发力方向可以与进攻球或前冲球运行轨迹方向始终趋于一致且更合理的有效进攻手段,又加强了能够使击球效果显现出的各项物理参数大幅提升的强力攻击实力,堪称“锦上添花”。

我们要学习、运用、组合各种新旧技术,培养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协调配合、融会贯通的能力。“五指全动态握拍法”为我们全面学习、掌握、创新、融合各种新旧技术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我们要敢于迎难而上,挖掘新技术、开辟新战场、夺取新胜利。

如果一位乒乓球初学者,从一开始就首先学习“直正反技术”,并把其确定为正手进攻主要手段和自己的强项,将传统进攻技术作为配套、协同技术,也是完全可以尝试的。我期盼有志于走创新之路的青少年选手能在学习、掌握、运用这项新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和作为。

具体到某个人,是否有必要学习掌握“直正反技术”,则要自我分析,因人而异。俗话说得好:“艺不压身”。对于那些已经熟练掌握了传统进攻技术的选手而言,如果有恒心、有能力通过再学习,逐步掌握并运用这项新技术,则无异于插上了飞天翅膀。

5、结论是:有科学依据。

     传统攻球技术与“直正反技术”在正手位的运用效果,主要有以下不同:

① 综合考虑到每个人击球时挥臂轨迹的差异性,兼顾撞击力与摩擦力分配的平衡关系,设定传统攻球技术动力定型模式的挥臂发力矢量与球受力后的运行轨迹之间夹角的平均值为45度;则若挥臂发力的数量值假设为1牛顿时,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函数可以计算出球拍与球接触时,球所受撞击或摩擦分别可获得约0.71牛顿的力。“直正反技术”在不考虑盲区的情况下,设定动力定型模式的挥臂发力矢量与球受力后的运行轨迹之间夹角的平均值近似为0度;则若挥臂发力的数量值也假设为1牛顿,球拍与球接触时,球所受撞击或摩擦分别可获得接近1牛顿的力。从理论方面讲,上述两种不同的动力定型模式下,球被撞击或摩擦时实际所获分力值相差可达0.29牛顿,接近运动员挥臂发力数量值的30%。如果将上述两种不同的动力定型模式下,球所受撞击力或摩擦力两个分量参数直接作比较,则“直正反技术”时球所受的接近1牛顿撞击或摩擦分量力,分别是传统攻球技术时0.71牛顿撞击或摩擦分量力的约1.4倍。换句话说,在同一名运动员挥臂发力数量值相等的条件下,球的实际受力值相差可达约1.4倍。因此,在“直正反技术”动力定型模式下,球被撞击或摩擦后的结果是力量重,速度快,前冲强,轨迹直。

② 传统攻球技术动力定型模式下,身体的发力部位分别在腿部、髋部、手臂。由于腿部和髋部两个分矢量力合成后与挥臂发力的矢量方向一致,因此三个分矢量力叠加后共同作用于挥拍击球(可称为:三级火箭,依次启动;三力合一,同时发出)。“直正反技术”动力定型模式时,在盲区情况下,身体总的发力部位依然是腿部、髋部、手臂。但在非盲区情况下,身体总的发力更多体现在髋部转动和挥臂,这两个分矢量力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髋部发力,即腰身转动发力更显重要

③ 传统攻球技术与“直正反技术”击球后的力量、速度、前冲摩擦等差异仅凭视觉难以判别,需借助理论分析和仪器测试,但球运行轨迹的差异却凭肉眼就可以看到。传统攻球技术打出球的运行轨迹多有不同程度的弧度。而“直正反技术”打出球的运行轨迹则弧度较小,相对平直,在非盲区时甚至可以近乎直线。由于该直线多传统是前高后低,中间缺少弧度,所以出现擦网球的概率往往高于传统攻球技术。

④ 由于攻球技术只有在扣杀时,挥臂发力矢量与击球后球的运行轨迹之间的夹角为0度,所以在设定挥臂轨迹不同但挥拍击球时运动员可发出力量大小仍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扣杀时球拍对球撞击力的数量值也比传统攻球技术动力定型模式下的力量大将近30%。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在传统的动力定型模式下击球,打出的都是弧度大小不等的弧线球,只有在扣杀时打出的才是直线球。相比较而言,“直正反技术”动力定型模式在非盲区情况下打出的球在总体上属于直线球或准直线球,运动员挥拍击球时发出的合力可以全部或接近全部的作用在撞击或摩擦两个分力上,即在一般情况下合力与任意一个分力的数量值可以相等或接近。

⑤ 传统攻球技术与“直正反技术”在球拍撞击球时,触球点均在球的中上部区间内,两者无显著差异。而且,传统攻球技术在球拍摩擦球时,发力方向通常是从后下至前上,触球范围也在球的中上部区间内,适于产生弧圈球。但“直正反技术”在球拍摩擦球时,发力方向通常是从后向前,触球范围在球的上部至顶部区间内,因此利于产生前冲球。

    上述两者之间的若干异同之处可以借助理论分析论证,但受篇幅限制,不再一一对应详述,只将结论依据的理论来源引述如下:

① 的三要素是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 此性质称为力的三要素,可用一个有向线段来描述其方向与大小。用该有向线段的起点描述其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称为力的作用线。力的三要素会影响到的力的效果。

②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当你对物体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一定会有一个力从物体反弹回来,你所施加的力称做作用力,而从物体反弹回来的力称为反作用力,两分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③ 运动学

      用纯粹的解析和几何方法描述物体的运动,对物体作这种运动的物理原因可不考虑。亦即从几何方面来研究物体间的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涉及运动的原因。

④ 共点力的合成法则   

    这一法则通常表述为:以表示两个共点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一平行四边形,该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即表示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不仅与两个的大小有关,且与两个力的夹角有关.当两个力的大小一定时,其合力的大小将随两个力夹角的改变在两个力之和与两个力之差范围内变化.   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一共点力系的合力时,可采用依次合成的方法.例如求三个共点力F1 、F2 和F3 的合力F,可先求出 F1和F2 的合力F4 ,然后再求出F3 和F4 的合力F , 即为三个共点力的合力F. 平行四边形法则不仅是共点力的合成法则,也是一切矢量合成共同遵循的法则. 如图所示:OB∥且=DC,BC∥且=OD;∠BOD=∠CDE=θ。    

平行四边形法则推算图片

由于DE=DCcosθ=OBcosθ=F1cosθ,EC=DCsinθ=OBsinθ=F1sinθ   OE=F2+F1cosθ,则:   OC=√OE2+EC2,即:   F合=√(F2+F1cosθ)2+(F1sinθ)2   =√F22+2F2F1cosθ+F21cos2θ+F21sin2θ   =√F22+2F2F1cosθ+F21(cos2θ+sin2θ)   =√F21+F22+2F2F1cosθ。 

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方向,这种方法就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⑤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

1) 等时性:合运动与分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

2) 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了几个分运动,各分运动独立进行,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

3) 等效性:各分运动合成起来与合运动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4) 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它们与力的合成与分解一样,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⑥ 运动的独立性原理:物体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运动,都按照其本身的规律进行,不会因为其他方向的运动是否存在而影响到这一方向的运动规律。这是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理论基础。

⑦ 如何进行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已知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于已知力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就表示已知力的两个分力。然而,如果没有其他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⑧ 加速度  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产生加速度,或者说力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说明  当物体做加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时,加速度为正值;当物体做减速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时,加速度为负值。   加速度的大小比较只比较其绝对值。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⑨ 牛顿第二定律的六个性质:   (1)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若不存在力,则没有加速度。   (2)矢量性: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体加速度方向由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决定。牛顿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F= ma中,等号不仅表示左右两边数值相等,也表示方向一致,即物体加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外力方向相同。   根据他的矢量性可以用正交分解法讲力合成或分解。   (3)瞬时性:当物体(质量一定)所受外力发生突然变化时,作为由力决定的加速度的大小或方向也要同时发生突变;当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同时为零,加速度与合外力保持一一对应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对应的规律,表明了力的瞬间效应。   (4)相对性: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坐标系,在这种坐标系中,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样的坐标系叫惯性参照系。地面和相对于地面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看作是惯性参照系,牛顿定律只在惯性参照系中才成立。   (5)独立性:物体所受各力产生的加速度,互不干扰,而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则是每一个力产生加速度的矢量和,分力和分加速度在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关系,也遵循牛顿第二定律。   (6)同一性:aF与同一物体某一状态相对应

⑩ 弹性势能的定义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叫弹性势能(elastic potential energy)。同一弹性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多,反之,则越小。工程中又称“弹性变形能”。例如,被压缩的气体、拉弯了的弓、卷紧了的发条、拉长或压缩了的弹簧都具有弹性势能。

11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 ,组合成为滑轮组。   (1)定滑轮   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作用力方向.   定滑轮的特点   通过定滑轮来拉钩码并不省力。通过或不通过定滑轮,弹簧秤的读数是一样的。可见,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在不少情况下,改变力的方向会给工作带来方便。   定滑轮的原理   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L1.阻力L2臂都等于滑轮半径。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也可以得出定滑轮不省力的结论。   (2)动滑轮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省1/2力多费1倍距离.   动滑轮的特点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费距离。这是因为使用动滑轮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使用动滑轮虽然省了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大于钩码升高的距离,即费了距离。   动滑轮的原理   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L1)为阻力臂(L2)二倍的杠杆。   (3)滑轮组   滑轮组:由定滑轮跟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绳子的自由端绕过动滑轮的算一段,而绕过定滑轮的就不算了.   使用滑轮组虽然省了力,但费了距离,动力移动的距离大于重物移动的距离.   滑轮组的用途:   为了既节省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可以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省力的大小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滑轮组的特点   用滑轮组做实验,很容易看出,使用滑轮组虽然省了力,但是费了距离——动力移动的距离大于货物升高的距离。

12 体育科学中的力

发力靠的是身体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运动,科学地认识人体有助于解释人体运动。人体是众多圆柱体的组台。两个柱体之间由关节连接,关节是柱体的支点和接合面支点和接合面决定柱体的运动形式,柱体的基本运动方式可以确认的有以下五种,即:一、以支点为圆心以柱长为半径的各种圆运动。二、以接合面为平台的各种直线滑动、弧线滑动和圆形滑动。三、以接合物为传媒的轴向伸缩运动。四、以柱体髓心为圆心的自转运动。五、以柱体中间某一点为圆心以柱长为直径的循自由轴旋转运动

七、“直正反技术”的使用将给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带来那些影响?

如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政治及经济的发展进程一样,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史上,也曾经先后两次,因海绵拍(器材)的使用和弧圈球(技术)的运用而获得了极大发展且延续至今。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潮早已席卷了全世界。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也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在中国,乒乓球被称为“国球”。由于参与这项体育活动的人数众多和战绩骄人,又被称为“乒乓大国”“乒乓强国”和“乒乓王国”。因此,能够打出直冲球的“直正反技术”理应诞生在中国。

弧圈球技术和直冲球技术产生的都是上旋球,可以说它们是“孪生姊妹”。“姐姐”弧圈球技术至今已经五十多岁了,仍体力充沛,活跃在赛场上。“小妹妹”直冲球技术现在刚刚出生,充满活力和希望。传统攻球技术的动力定型模式是“姐姐”出生的基础,“直正反技术”的动力定型模式是“小妹妹”降生的条件。姊妹俩相貌不同,禀性各异。“姐姐”走起路来,弧度大,速度慢;“小妹妹”虽刚刚学步,却抄近路走直线,跑的快。“小妹妹”决心快快长大,争取象“姐姐”一样,早日成为乒乓球技术争奇斗艳百花园中的一朵珍花奇葩。

“直正反技术”的优势是击球速度快,力量重,前冲力强,造成接球方应对难度加大,以致减少往来球的回合。从而有可能打破为提高观赏性,小球改大球后与现有技战术水平之间已经形成的动态平衡。另外,“直正反技术”与传统攻球技术相比,具有动作单一,形体动作变化范围小的特点。从竞技比赛的需求讲,这是长处、优势,但也造成了降低观赏性的后果。这是乒乓球技术发展进步带来的烦恼,是积极意义附带的消极因素。

前两次引领乒乓球运动大发展的火种都不燃于中国。如今,中国应该成为带动乒乓球运动大发展的开拓者、急先锋。我们一定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也必须培养争创世上奇的能力。在乒乓球技战术追波逐浪的发展大潮面前,庸者落伍,常者紧随,智者前瞻,强者引领。我们应立于潮头,高瞻远望,勤于思考,追求创新。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乒乓球竞技的“战场上”,海(如诗情画意般的海底捞月式削球)陆(有光荣传统的前三板和左推右攻)空(以上旋球威力见长的拉打结合)三军各自为战的常规战格局,必将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似乎已经听到,具有广延性、多变性、交叉性、立体性的现代化“乒乓球战争”的铿锵脚步声,正伴着大地的振颤,从远方隐隐传来。

在战场上,任何威力巨大的武器都不能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但是,它足以改变交战双方军力对比的格局,影响战争趋势的进程;不论出现什么性能先进的新式进攻性武器,总会促进研发设计与其对抗的性能更优越的防御性武器。同样道理,“直正反技术”的使用,可以使运动员在进攻实力上如虎添翼;同时也必将促进针对该技术的制约技术、破解之策、抗争之计的钻研与应用。无疑,这将极大的推动乒乓球新技术、新战术的发展进程。

随着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将迎来乒乓球运动发展史上空前崭新的局面。新技术、新战术将推陈出新、接踵而至、层出不穷、目不暇接。类型融合、能攻善守、特长突出、独树一帜的全方位竞技风彩将令人耳目一新。可遇不可求,百里挑一、出类拔萃、标新立异、技战术超群的新人必将出现。那时候的乒乓球比赛场面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绚丽多姿、动人心魄。我期待着那令人期待向往,赏心悦目的一天早日到来!

八、我的联想与思考: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所使用的乒乓球器材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同世间的事物往往具有多重属性一样,乒乓球器材的创新、开发、使用,即给我们带来了福祉,促进了这项运动的普及与发展,也可能给这项运动带来某种我们不曾预先想到,且并不希望出现的消极意义的伤害。比如:几十年前,海绵拍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它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延续至今,功不可没。但是,当人们陶醉于它给我们带来的喜悦时,确忽略了它的双刃剑属性。在受历史条件限定而产生的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各种板材、胶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无从选择。它即带来了乒乓球运动技术的多样化发展,造就了很多名留史册的著名运动员,极大的愉悦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它也与竞技体育所应体现的,在公平原则下,向人类自身生理极限挑战的目标之间产生了裂痕。竞技体育比赛的竞争,最应该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在更快、更高、更强目标下,展示自身能力的竞争。决定比赛结果胜负的因素,应该与竞争者个人手中所用的,形状、大小、轻重、品种、性能等等千差万别的器材尽可能的减少干系。竞技体育领域,理应享受材料科学进步带来的成果,这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但竞技体育要求公平的原则,也约束着这个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使之不应该成为各种“新式武器”的试验场和“材料科学”展示成果的博览会。我们更应该把着眼点放在不断培养和提高每个人的竞技能力方面。应该在享受材料科学进步带来的成果,与坚持公平竞赛原则之间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

中国是在国际乒乓球界具有别国无法比拟的,象某些国际组织中常任理事国那样,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举足轻重作用的国家。我们应该站在潮头,引领这项运动向挖掘人类自身潜能、展示人类聪明智慧、表现人类机体能力的方向发展。应该在国际乒联已经开始,并必将继续进行的规则修改进程中,促使球拍的“约束性”标准愈加严格。在条件成熟时,循序渐进的将某些“约束性”标准向已有的,诸如球、球台之类的“限定性”标准方向转变。这丝毫不会阻碍这项运动的技术进步、也不会破坏风格与打法的多样性,更不可能成为促进这项运动发展的绊脚石;同时也丝毫不会降低它的观赏性。例如国际泳联对所谓“鲨鱼皮”泳衣使用的“约束性”标准的严格限定,虽然影响了比赛成绩的提高,但却彰显了竞技体育寻求公平的内涵。在国际乒联循序渐进的规则修改进程中,我们的成绩、利益可能会有些难以避免的影响和伤害。但此举将促进乒乓球运动沿着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前行,促进它的更大发展。我们也必将从这一历史进程中长久受益。而且我期盼,这种可能会到来的导向性转变,将引领乒乓球器材的生产厂商,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类似“乒乓球发球机”一类的产品研发上。因为,这类器材的发展与进步,不会象板材、胶皮那样,产生与比赛结果直接挂钩的影响因素。它可以帮助人们学练技术、提高技能、愉悦身心。它可以使多球练习的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业余体校和专业队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五洲四海。说不定哪一天,新的乒乓球世界冠军,接受乒乓球技艺启蒙教育的球台就在自己的家里;他最初的练球伴侣就是一台智能化“乒乓球发球机”。

九、分析“直正反技术”多年来一直遭受冷遇的原因;回顾使它能够脱胎换骨、重获新生的历练过程;谈谈我的感悟感受;总结可以获取成功的一些经验:

我是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广泛开展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我万分感谢那些“直拍横打”技术在反手位应用的开拓者。是他们最先闯出了一条新路,我只是众多的追随者之一。他们使我看到了光亮,给了我勇气、力量和希望。我自上路之始,快速追赶、勤勉不辍、全力以赴、励志图新,有了新的感悟。

我最近才得知,蔡长有先生早在二十余年前就已经发明了“四面攻球拍”,是尝试应用“直正反技术”的最早探索者。据说也有一些专业选手进行过此项应用。但他们在实践中都未能取得当初预想的成功。多年来,“直正反技术”的应用出现了原地踏步、裹足未前;形式新颖,无人喝彩;弃之可惜,前途叵测的局面。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虽然试图加强或改进传统正手位攻球技术,增强正手位攻球能力或增加正手位攻球手段,却一直没有找到采用“直正反技术”动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没有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没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没有从自身实践中提炼、总结出科学指导的理论。他们看到传统攻球技术使用的是从下往上的发力方式,便采用惯性思维的推理方法,主观判定“直正反技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也应该使用从下往上的发力方式。他们没有意识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实践指导意义的重要性,未曾以“用测试数据说话”的科学方式和方法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基本原则。他们沿袭了传统攻球技术中,不论正反手,摆臂轨迹通常都是从后下方向前上方挥动的传统动力定型模式。从而走入了“表面形式创新、核心本质守旧”的误区。从形式上看,“直正反技术”在正手位增加了一种新的攻球方式或手段,但实施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本质和机理内核却没有丝毫改变,因而无法也不可能实质提高正手攻球的技术含量,也没能真正有效的加强正手攻球实力。他们照猫画虎,比着葫芦画瓢,几乎原封不动将传统攻球技术的动力定型模式挪用、移植到了“直正反技术”,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这样做的结果,从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角度看是舍弃了精华,从自然科学原理分析是选择了糟粕。以衡量一般常规球的五个要素:力量、速度、旋转、弧线、落点的实践标准检验,各项技术参数都没有得到有意义的改变或者提高。如果说一句不客气的话,这样做的结果,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攻球技术的衍生复制品,功效重叠,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说得严重些,甚至有画蛇添足,多余又添乱之嫌。从实际应用结果和判定正确与否的视角讲,将传统攻球技术的动力定型模式应用于“直正反技术”是不难做到的,似乎也是完全可行的。但必须指出,很多情况下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因为贻误了得分战机。某些技术动作从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角度看也确实不合理。传统攻球技术的动力定型模式本身没有错,由于其不具备改变发力方向的先决条件,把它用于传统攻球技术动作也完全正确。但“直正反技术”则全然不同,其动力定型模式完全可以采取改变发力方向,从而产生特殊击球效果的新模式。所以,如果把传统攻球技术的动力定型模式丝毫不差的模仿、照搬到“直正反技术”就属于张冠李戴,弃优选劣,舍长取短,驴唇对了马嘴,难免经常会产生排异反应,水土不服。这好似长期把一个价值连城的珍品放到了某个不安全或不适于摆放的地方,不定何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又好像一个人手持标枪参加投掷比赛,却独出心裁,以抛掷铁饼的发力方式把它投了出去。除了可以造成博人眼球的噱头,成绩和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自始至今,使用“直正反技术”的状况仍然是“衣新身依旧,换汤没换药,新瓶装旧酒,新鞋走老路”。从未摆脱受人观赏被人谈论,却少有人使用一直举步维艰的尴尬境遇。也从来没能在应用方面取得具有实战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真正突破。他们怀揣理想、追求、勇气和创意,已经走到了成功的门口,距胜利也已近在咫尺,却停下了脚步,徘徊不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十年来,他们始终没能用科学知识解开“直正反技术”的奥秘,也一直无法走进它尘封的大门。

“锦装附强体,换汤须换药,新瓶盛佳酿,新鞋踏征程”。我凭借理性思维,科学分析,循着不同的方向和路径,踏上了另一条探寻之路。理想和希望引领着我,走到了创新理念、自然科学知识和人体解剖生理学三条道路的交汇点。新奇和探求召唤我步入了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我发现,传统攻球技术与“直正反技术”持拍手虎口指向的方位有朝天向地之分。冥冥之中,科学之父告诉我,降龙伏虎的镇魔利器也必须有火烧水淹之别。近一个月内,我劳筋骨,空乏身。每天坚持两三个小时,击打发球机发出的速率为每分钟六十至九十次且旋转程度不同的球,一天总共击球约七八千至上万次。从不断变换的击球方式中,收集各种需要分析的数据,观察击球效果,验证理论分析。我苦心智,沥体血,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浮想联翩,冥思苦索,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大脑机器全速运转,简直到了走火入魔,难以自控的程度。我曾经学过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象一幅幅电影画面一样从脑海中浮出。验证、推翻、再验证,再推翻……,反反复复。亢奋的激情,冷静的思考始终交织在一起。我联想到了顽童打水漂嬉戏的童年,忆起了振臂一挥呼啸出手标枪的风驰电掣。慢慢整理思绪后,茅塞渐开:乒乓球桌的台面好像抬高了的水面,小小的乒乓球也恰似顽童手中的石头片。打水漂时我要俯下身体,使发力矢量和石头片形成的直线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尽量减小且形成三点一线。而今,我无需俯身,挥拍手的位置与台面之间的高差,正好与当年扔石头片抬手时与水面之间形成的高差相等,不同之处仅仅是把过去扔的石头片换成了如今击打的乒乓球。当年,我使劲一扔,打出的水漂如珍珠相串。如今,我奋力一挥,打出的小球似利箭出弦。两者的形体动作和发力方式很相似。当我需要打强力前冲球时,只需在打水漂时身体形态的基础上,稍加侧身展臂,从后向前,发力一甩,打出的低平直冲球犹如标枪瞬间出手。打水漂与投标枪,前后两个形体动作是如此协调统一,两个发力方式又如此珠联璧合,这正是我的寻觅梦想和所欲所求。灵感、联想、分析、论证,我终于寻获了与传统攻球技术迥异的“从后上方向前下方摆臂的动力定型新模式”这把倚天宝剑。振臂一挥,顿觉眼前剑光闪闪,彻悟世间别有洞天。“直正反技术”枯木逢春,沐浴甘露,获得新生。

我研究了“直正反技术”动力定型新模式的机理,从人体解剖生理学角度分析了“直正反技术”采用新的动力定型模式的合理性。对使用“直正反技术”后,击球效果的相关参数,从力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证明确实有比传统攻球技术改进、增强的科学性。又通过自身实践验证了它的确可以加强正手位进攻实力的实用有效性。最终,理论分析研究,数学计算确认,亲身实践检验,三者共同指向一个结果:一般常规球进攻时,使用“直正反技术”比传统进攻技术击球的五项参数指标都高。

如今,“直正反技术”象一位战士,携枪备马,即将出征。它未来的征程必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迎接它的一定是美好瑰丽的锦绣前程。

另外,从使用普通球拍和改型球拍的角度分析,我与蔡长有先生各自取得的成绩都有“双刃剑”的双重属性。蔡长有先生发明的球拍,虽降低了初学者学习和掌握技术的门槛,却增加了推广普及的难度。而我创新的“五指全动态握拍法”和“直正反技术”,正应了老理儿“万事开头难”。虽然会使初学者感觉起步阶段有双重困难,却向广大的乒乓球爱好者推广普及新技术敞开了另一扇大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尤其是为追求梦想、积极进取、立志成功的青少年选手和专业选手创造了条件,铸就了利器,搭建了武台。

虽然我与蔡长有先生谋新图变所秉持的理念和思路不同,采取的方式方法有别,实施的手段措施各异,未来成果转化的使用对象和影响范围可能也会两样,发展前景也许天地有别。但是,武功不必分高下,好汉无须比豪杰,图新求变皆勇者,功败垂成也英雄。在乒乓球运动发展与创新的漫漫征途上,我们仍然是志同道合、携手并进的闯关者、同路人。回顾历程,颇有些“长江后浪推前浪,锐意后人赶前人”的感慨。

五指全动态握拍法”和“直正反技术”的推出,与我个人勤于动脑、努力钻研、攻坚克难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乒乓球运动在我国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成为推动它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新技术的出现是这项体育活动在群众中大普及、大发展结出的硕果,是体育科技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

多年前,我曾经亲身经历过科技研发工作。这一艰难过程本身,恰似一位老师:它告诉我钻研应该“深思”,我知道了求解需要“熟虑”;它教育我论证必须“严谨”,我懂得了结论务必“求实”;它磨砺我顽强才能“攻关”,我体味了成功来自“创新”。遵师之教,秉承“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艰难险阻跋涉中,你永远是个小学生”的信念,我在看了几十张乒乓球教学光盘和十余本教科书资料的基础上,开始了这次既需学习书本知识,也应尊重经验总结,但又不能盲从或迷信专家和权威的所有观点;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也要吸收成功积淀,却又不应受限于历史与现实束缚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探索之旅。我希望能象当年奋力拼搏,快出科技成果那样,在首次尝试的体育运动与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实践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实现一次华丽的转身。

我这次的研发过程和取得的初步成果,使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乒乓球技术创新的漫漫征途上,“知识就是力量”始终是一条千真万确,颠扑不破,永恒的真理;使我明确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内含的创新理念是统领思想,指导实践,引领乒乓球技术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指路明灯。

十、我的一点儿希望:

希望我的这份研究材料能够得到我国乒乓球界的有关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针对这个研究项目,我愿意接受质疑询问,并就此答疑解惑;同时愿意与他们共同对我的试验成果和理论阐述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分析。我衷心希望得到他们的指教、帮助,并欢迎他们提出存在的问题、修正发现的纰漏、完善研究的架构,丰富创新的内容,以推动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如果我的这项雏形技术成果能够从理论层面上得到有关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初步认同,并在他们的指导下进一步补充、改进、完善,或者能够就此科研课题举行乒乓球业界、人体解剖生理学专业人员及中学物理教师三方共同参与的研讨、论证,则甚幸。因为这可以慎之又慎,万无一失,严谨求实,积极稳妥的做好“直正反技术”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及有效性的认证,为今后可能的试验及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乒乓球项目属于竞技体育范畴,任何一项技术创新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分析上,无异于闭门造车和纸上谈兵,丝毫没有意义。赛场实践和比赛结果是检验与评判某项新技术可行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农业领域,如果某个水稻新品种在试验室里获得了成功,通常做法是,要把这个水稻新品种拿到实验田试种,用实践检验该品种的实际成果,并论证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同理,如果“直正反技术”的研究内容能够得到有关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初步认可并认为有试行可能,我希望能在国内选择若干青少年业余体校和体育专业院校进行试点教学,以在小范围内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可行性试验,并考察和检验在比赛实战中是否有用。

结   语

    假如说,学习乒乓球技艺犹如攀登一座大山。那么,在悬崖峭壁的山腰间,在人们常年行走已经踏出的崎岖不平山路的下面,有一座藏着“乒乓球直拍握法正手位用球拍反面攻球技术秘籍”的宝库。多少年来,千千万万行进在攀登路上的有志者和探寻者与它擦肩而过。我依靠手中“五指全动态握拍法”这根探宝神针发现了它;又凭借一把中国人头脑中智慧的钥匙开启了它的大门……

不要贪婪,不要懈怠,更不要停留。宝藏属于所有行进在攀登路上和将要上路的有志者。蕴含憧憬,满怀希望,迈开大步,继续前行。抬头望去,已见山颠洒满晨曦。让我们张开双臂,舞动球拍,迎接、拥抱乒乓球运动蓬勃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说明:横拍选手可以参照直拍选手“五指全动态握拍法”的学习方法和使用原则,采用大拇指、无名指和小拇指三指握拍,食指和中指以最松弛、自然的状态抵拍的“悬浮全动态握拍法”技术(该技术的要领是:持拍时拍柄与掌心脱离直接接触,好似悬浮在手掌内。自进入发球或接状态始,手掌和手指与拍子之间的关系全面进入与“五指全动态握拍法”完全相同的要求和使用状态。)进行握拍训练。同时,“直正反技术”的基本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横握球拍正手位用球拍反面攻球技术”(简称为“横正反技术”)。横拍选手可以阅读文中内容,并将其应用于日常训练,本文不另赘述。横拍选手学习掌握“悬浮全动态握拍法”握拍技术后,相对而言,比直拍选手较易上手练习“横正反技术”。而且,还可以在反手位增加机理与“直正反技术”类似的“横拍直打”攻球方式。该技术的击球身位、动力定型模式均与横拍选手的传统攻球技术有差异,可以作为反手位传统攻球技术的补充和完善。

私人观点,谬误难免,恭请赐教,慎思明辨。

无论您对文中观点赞同、保留、疑虑或不屑,都欢迎您将宝贵意见反馈至:

邮箱:zhangchi1950@qq.com

我在此先谢谢您了。

                                          张驰

                                       2011.9.18初稿 

                                       2012.10.26修改   于北京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2条评论

华航RICKY 2012-12-29 17:44:00

回复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成功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和探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三 2014-4-24 10:30:00

[灌水]学习

我只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